2025年电车真不适合东北吗

2025-03-28 19:31:49  阅读 5 次 评论 0 条

2025 年电车在东北的适用性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看,不能简单地说不适合,不过相比其他地区,电车在东北确实面临一些挑战,具体如下:

电池性能方面


  • 低温影响显著:在低温环境下,无论是三元锂还是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活性都会下降,电解液黏度增大,导致电池内阻增加,放电性能变差。一般来说,电池包温度过低,车辆平均至少损失 30% 的续航里程。例如,在 “汽车之家” 2024 年冬测中,23 款纯电车型在 - 15℃寒冷天气下,续航达成率超过五成的仅有五款车型。
  • 热管理技术有进步:车企在不断改进电池热管理技术。如比亚迪的 “脉冲自加热技术”,向电池内部发射高频脉冲电流,利用电池自身内阻产生热量,避免外部加热元件带来的能源损失和加热不均匀问题;小米的 “双模热泵”,一个主热泵搬运空气里的热量,另一个间接热泵能回收三电系统中的废热;理想的 “双层流空调箱” 设计,对空调进气结构上下分层,上半部分跑外循环解决玻璃起雾问题,下半部分跑内循环用更少能量维持人体温暖。

制热能耗方面


  • 传统制热方式能耗大:东北冬季严寒,车辆制热需求大。主流的电热丝和 PTC 制热方式,存在能耗大、响应速度慢的问题。有数据表明,电车在低温开暖风空调,续航平均会有 40% 的下降。
  • 热泵技术有局限:一些车企采用 “热泵 + PTC 辅助” 的制热方式,热泵虽能搬运热量,但天气越冷,搬运的热量越少,仍需 PTC 辅助加热,按 PTC 平均值功率算,开 1 小时暖风,就要耗费 5 度电。

基础设施方面


  • 充电桩数量不足:2023 年,东三省的公共充电桩增量总和不到全国的 3%,且充电桩密度低,如大连低于 10 台 / 平方公里,与深圳的 201.7 台 / 平方公里相差甚远。在高速上,如 G1 京哈高速的充电站数量也少于 G2 京沪高速等。
  • 充电速度受影响:低温下充电,电池需要先预热,BMS 会根据电池温度调整充电功率,充电曲线上升变慢。例如,在 0℃和 25℃的环境给电动车各充电 30 分钟,前者比后者少充 36%。

车体结冰方面


纯电动车转换效率高,放电过程中几乎不产生热量,车体上的冰难以融化,冰如果积聚在轮胎缝隙、转向机构和制动机构等位置,可能会影响车辆的操控性能,带来安全隐患。

不过,对于在市区用车、有车库或能租到车库的人来说,纯电车有政策红利(如黑龙江省置换纯电车省补 1.8 万,高于全国其他省份),使用成本低(如哈尔滨低谷时段电费 0.26 元,冬季每公里电耗成本仅 0.1 元左右),且有暖风预热功能,可远程通过手机 APP 提前开启空调和座椅加热,上车即享温暖座舱,具有一定优势。总体而言,2025 年电车在东北的使用存在一些困难,但也有其适用场景和发展潜力。

本文地址:http://www.lmsyx.cn/post/75577.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