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外国并非不搞电车了,只是一些外国车企调整了电车发展策略,暂缓或推迟了电动化转型的步伐,主要有以下原因:
- 成本与价格因素:欧美国家电动车制造成本较高,导致其本土生产的电动车价格比中国企业的产品贵不少。例如,美国福特汽车 2023 年电动汽车业务巨亏 47 亿美元,巨大的成本压力使得企业在推进电动化时较为谨慎。
- 基础设施不完善:充电基础设施不足,影响了电动车的使用便利性。以德国为例,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建议电动汽车和充电站的配置比例是 10:1,但截至 2023 年,电动汽车与充电桩的比例仅从 22:1 小幅下降至 21:1。欧洲电动车保有量突破 500 万辆,但充电桩数量严重不足,欧盟境内在 2023 年 9 月 30 日只有不到 62 万个公共充电桩。
- 传统燃油车产业优势与利益考量:欧美国家拥有庞大的传统燃油汽车产业,有着上百年历史的生产工厂、完整的产业链、大量工艺精湛的汽车技师以及庞大的消费市场。如果迅速全面转向电动车,会涉及到众多利益集团,大量产业工人可能面临失业,还会影响到相关利益方的选票,因此在转型上较为慎重。
- 市场竞争压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在技术和成本方面都具有较强竞争力,这让欧美国家的车企在全球市场竞争中面临较大压力。欧美车企如果此时全面电动化,在技术、成本和定价权等方面可能都无法与中国车企抗衡,还可能丢失市场份额。
不过,这些调整并不意味着外国放弃了电车发展,许多车企依然在继续推进电动化转型,只是步伐有所放缓,同时也在根据市场和自身情况调整策略,以更好地应对行业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