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开电车存在一定隐私风险,但也有相应的保护措施。
隐私风险来源
- 数据收集设备:智能电动车为实现智能辅助驾驶、自动泊车、人机交互等功能,配备了多个摄像头和传感器。这些设备会收集驾驶环境、车内乘客行为、行车轨迹、面部特征等数据,且数据通常会传回车企云端,一旦管理不善,就可能导致隐私泄露。
- 数据存储与传输:车企的云存储服务器若发生配置错误等情况,容易使私钥和内部数据以及其他敏感信息暴露。此外,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也可能被黑客攻击窃取。
- 第三方共享:车企可能会与第三方合作,如保险公司等,如果在数据共享过程中没有严格的保密措施,车主数据可能会被不当使用。还有一些车企会在用户协议中约定对用户数据库进行商业化利用,这也可能导致隐私泄露。
隐私保护措施
- 法律法规保障:国家网信办等多部门联合发布了《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明确规定用户在数据收集上的主动权,要求车企未经用户同意,不得随意采集、滥用数据,且需对含有自然人信息的画面进行匿名化处理。工信部等部门也发布了相关指导意见,强调车企要履行数据保护义务,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 技术保护手段:一些电动车采用加密技术对定位数据等进行传输和存储,防止数据被窃取。同时,车企也在不断完善数据管理系统,加强安全防护,提高数据存储的安全性。
- 用户自主保护:用户可以采取遮蔽车内摄像头等措施,只在使用时才揭盖,还可以在车内安装声控系统,以声音指令关闭摄像头。另外,用户在使用电动车时,应仔细阅读车企的用户协议和隐私政策,了解数据收集和使用情况,谨慎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