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电车壳使用的材质较为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 金属材料
- 钢: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能够提供良好的保护性能,抗冲击和抗变形能力强。例如,一些电车的车身框架会采用高强度钢,以确保车辆在碰撞时的安全性。同时,钢材料的成本相对较低,工艺成熟,易于大规模生产。不过,钢的密度较大,相比其他一些材料,会增加车辆的整体重量,对续航里程有一定影响。
- 铝合金:具有密度小、重量轻的优点,能有效实现车辆的轻量化,从而提高续航里程。此外,铝合金还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导热性和导电性,加工性能也较好,可制成各种复杂的形状。像特斯拉等一些高端电动车品牌,在车身结构中广泛应用铝合金材料,如电池包外壳、车身框架等部分。
- 镁合金:是目前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之一,密度比铝合金还低,能进一步减轻车辆重量,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同时,镁合金具有良好的减震性能和压铸性能,可以制造出形状复杂、壁薄的零部件。2025 年,上汽大众、无锡星驱、吉利极氪、小米汽车等车企都计划在电驱壳体上应用镁合金,有望催生规模达 20 万吨的镁合金电机壳加工业。
- 复合材料
- SMC 复合材料:又称片状模塑料,是以不饱和聚酯树脂为粘合剂,添加玻璃纤维、填料、颜料及其他助剂,浸渍玻璃纤维纱,两面用薄膜覆盖而制成。它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的特点,比重为 1.7-1.9g/cm³,代替金属材料有明显的减重效果;可设计性强,能整体成型,减少二次装配;耐腐蚀,耐电解液、耐酸、耐碱性比金属材料好,永不会生锈;阻燃性能可以达到 V0 级。
-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极高的强度和刚度,同时重量很轻,是一种理想的轻量化材料。此外,它还具有良好的抗疲劳性能和耐腐蚀性。不过,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成本较高,生产工艺复杂,目前主要应用于一些高端电动赛车或限量版电动车上。
- 塑料材料
- 共聚 PP(聚丙烯):具有较高抗冲击性和抗拉强度,适用于各种环境下的电池包外壳。其分子结构使其具备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能有效抵御各种腐蚀性物质。
- PPO(聚苯醚):有出色的耐热性、耐化学腐蚀性和机械强度,适用于高档电动汽车电池包的外壳,可确保电池包在各种使用环境下保持稳定,延长电池寿命。
- ABS(丙烯腈 - 丁二烯 - 苯乙烯共聚物)和 PC(聚碳酸酯):这两种材料同样具备出色的机械强度和耐腐蚀性,可以满足不同车型的使用需求。ABS 具有良好的抗冲击性、韧性和加工性能,PC 则具有高透明度、高强度和耐热性。有时会将 ABS 和 PC 进行共混改性,以获得更优异的综合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