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电车容易报废可能有以下原因:
电池方面
- 质保到期:2016 年起工信部等部委规定乘用车生产企业需为电池等核心关键部件提供至少八年或 12 万公里的质保。2025 年,首批享受八年质保的新能源车将迎来 “脱保” 高峰,电池容量衰减至一定程度,无法满足动力需求,而更换电池成本高昂,使得许多车主选择直接报废车辆。
- 过度放电或充电不当:如车辆长期在电量低于 20% 以下停放,或经常将电池电量耗尽,会导致电池过度放电,造成负极结构破坏、析铜等不可逆损害。此外,使用不规范或劣质充电器、大倍率充电、不按要求充电等,也会加速电池衰减。
- 电池自然老化:电池有一定的循环寿命,即使正常使用,随着充放电次数增加,电池容量也会逐渐下降。一般当电池容量衰减到 80% 以下时,车辆性能会受到明显影响。
车辆部件方面
- 核心部件维修成本高:电车的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维保成本远高于燃油车。如电池占整车成本比例高,中保研数据显示,纯电新能源车型中动力电池包单件零整比均值为 50.96%。此外,智能模块、激光雷达等维修成本也较高,小修小补花费虽低于燃油车,但大修大换时费用远超燃油车,当维修成本过高时,车主可能选择报废车辆。
- 部件老化:除电池外,电机、控制器、轴承等关键部件也会随着使用年限和行驶里程增加而出现老化现象。一般使用 3 至 5 年后,老化问题会较为明显,影响车辆整体性能,甚至可能引发故障,导致车辆接近报废状态。
政策方面
- 年检标准:2025 年 3 月即将实施的国家标准规定,动力蓄电池容量保持率低于 40%,即电池容量衰减超过 60% 时,可能面临年检不达标,这使得一些电池老化严重的车辆不得不报废。
- 以旧换新政策:为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以旧换新补贴政策,鼓励车主报废老旧电车,更换更先进的新能源车型,这也促使部分符合条件的车主选择报废车辆。
技术更新方面
新能源汽车技术迭代速度快,电池技术、续航能力、智能化水平等关键指标不断提升。几年前的电车在性能和安全性上已难以与当下主流产品相提并论,车辆可能因技术落后而被车主淘汰,即便车辆本身仍能正常使用,也会进入一种 “社会性报废” 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