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冬天电车被认为 “不行”,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 电池性能下降:
- 化学反应速率减缓:目前电车大多使用锂电池,在低温环境下,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速率减慢。因为温度降低,电解液变得黏稠,锂离子迁移速率和材料导电性变差,导致电池内阻增大,电池活性降低,从而使电池的充放电效率降低,可用容量减少。例如,在零下 15 摄氏度时,电动汽车的实际续航能力可能仅为额定续航里程的 54%。
- 能量输出受限:低温还会使电池内部的锂离子活性减弱,影响电池充放电性能,导致电池中的电能无法正常释放,不是没电,而是有电不能正常释放出来,进而影响电车的续航里程和动力性能。
- 取暖系统耗电:冬天车内取暖需求增加,而电车的取暖系统完全依赖电力驱动。行业数据显示,在低温环境下(如 - 7℃),车辆开启暖风后,续航普遍下降约 40%。这是因为电车没有发动机产生的余热可供利用,需要消耗电池大量的能量来制热,相比之下,夏天开空调对续航的影响平均仅下降 15% 左右,冬天开暖风对电车续航的压力远高于夏天开空调。
- 续航标准差异:很多电动车企的官方续航数据是在理想工况下测得的,通常选择温暖的南方地区,以低速工况为主。例如车辆在三亚测试出的 CLTC 续航能力,可能会与东北冬季 - 7℃的真实表现相差甚远。这种 “反向虚标” 实际上误导了消费者,使得消费者在冬季实际使用电车时,发现续航里程与预期相差较大。
- 充电速度变慢:低温使电池活性衰减,限制了充电功率,进而使充电速率下降。例如,相比 10℃-15℃,电动汽车低温充电平均慢 9 到 10 分钟。在某些情况下,还需要等电池预热后才能开始更长时间的充电,这增加了充电的等待时间,给用户带来不便。
不过,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车企已经推出了针对冬季优化的电池保温技术和热泵空调系统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