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电车虚标主要有以下原因:
测试标准与实际使用差异
- 测试环境理想化:国内新能源车续航测试采用 CLTC 标准,测试是在恒温、无风阻、匀速驾驶的理想环境下进行,而现实中车辆会遇到频繁启停、上下坡、不同气温和风速等情况,这些都会增加能耗,导致实际续航大幅降低。
- 车企定向优化:部分车企为了使测试数据更好看,会在 CLTC 测试过程中进行 “定向优化”,如限制电机输出功率、测试前电池预热到最佳温度、使用低滚阻测试专用轮胎等,使得测试结果与实际使用情况脱节。
电池技术与特性限制
- 低温性能影响:多数电车使用的磷酸铁锂电池等在低温环境下活性会下降,内部化学反应速度变慢,导致电池性能大打折扣,续航缩水明显,如冬季时部分车型续航可能衰减 40% 甚至更多。
- 热管理系统缺陷:一些车企为降低成本,在热管理系统上偷工减料,未配备电池预热功能或热管理系统不完善,这不仅会使车辆在低温环境下充电效率骤降,还会影响电池的正常性能发挥,进一步缩短续航里程。
车辆能耗因素复杂
- 辅助设备耗电:电车的一些辅助设备如空调制热每小时耗电 3-5 度,相当于消耗 20-30 公里续航,激光雷达系统功耗堪比家用小空调,还有 12 英寸大屏等设备也会耗电,而这些在宣传时往往很少被提及。
- 驾驶习惯和路况:高速行驶、急加速、急刹车等驾驶习惯以及城市拥堵路况下的频繁启停,都会使电车的耗电量增加,从而缩短续航里程,但测试标准中无法完全模拟这些情况。
市场竞争与利益驱动
- 夸大宣传吸引消费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车企为了让自己的产品在续航方面更具竞争力,可能会夸大宣传续航里程,以吸引消费者购买。如果诚实标注续航,在同价位竞品中可能会显得 “续航短”,进而影响销量。
- 选择有利的测试标准:全球范围内有 CLTC、WLTP、EPA 等多种测试标准,同一车型在不同标准下的续航差距可达 30%,车企自然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数据进行宣传,这也容易导致消费者对续航产生误解。
检测与监管难度较大
- 检测机构独立性存疑:很多检测机构与车企存在业务往来,难保完全独立公正,这使得对电车续航的检测结果可能不够客观准确,无法有效监督车企的虚标行为。
- 消费者维权成本高:对车辆续航进行权威检测费用高昂,单次续航测试费用超万元,且需车企配合提供数据,而车企往往并不积极配合。同时,消费者通过法律途径维权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胜诉率也不高,这使得车企虚标行为面临的约束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