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电车无人驾驶的安全性是一个具有多面性的问题,在技术、法规、测试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其安全性正逐步提升,但仍不能完全保证绝对安全。以下是具体分析:
技术发展提升安全性
- 感知能力增强:电车无人驾驶依靠多种先进传感器,如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来精确感知周边环境。像菜鸟无人车采用 1 颗激光雷达与 11 颗高清摄像头的多传感器融合感知方案,九识智能采用 14 颗摄像头与 4 个车规级固态激光雷达组成感知方案,能有效识别车身前后环境变化,甚至借助算法和 AIGC 技术增强极端天气下的环境感知能力。
- 决策与控制优化:一方面,复杂算法和强大的计算能力使车辆能快速处理感知数据并做出决策。例如,菜鸟无人车采用自研 L4 级无人驾驶技术,集成阿里巴巴达摩院的人工智能技术,大脑应急反应速度达到人类 7 倍,0.01 秒就能判别 100 个以上行人和车辆的行动意图,可在人车混行环境中处理复杂路况并选择最优路径。另一方面,车辆的控制执行系统不断改进,能精准实现决策指令,确保车辆按规划路径行驶。
- 车身结构与电池安全升级:在车身结构方面,一些电车在关键部位采用超高强度热成型钢,如极氪 001 在 A 柱、B 柱和车顶框架采用强度高达 1300MPa 的超高强度热成型钢,笼式车身设计能高效吸收和分散碰撞能量。电池安全方面,极氪 001 采用自研的 NTP 无热蔓延不起火技术,通过 BMS 热量监测、自动预警、被动隔热、主动冷却及快速断电等措施,确保电芯安全,其电池包还经过超行业标准的 6 类极端工况和 218 项系统级及 675 项零部件测试。
法规与监管提供保障
- 地方条例出台:《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于 2025 年 4 月 1 日起施行,对自动驾驶汽车的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上路通行管理和安全保障等方面作出规定。条例要求道路应用试点主体具备自动驾驶汽车运营安全监测平台,配备安全员、平台安全监控人员,明确了相关企业的安全责任,还鼓励开发适应自动驾驶汽车特点的保险产品。
- 国标规范完善:多个国标对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功能的仿真试验、场地试验、道路试验等方法及要求作出规定,如《GB/T XXXXX - 2025 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功能仿真试验方法及要求》《GB/T 41798 - 2022 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功能场地试验方法及要求》《GB/T 44719 - 2024 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功能道路试验方法及要求》等。此外,公安部主导的《GB/T 44850 - 2024 智能网联汽车运行安全测试项目和方法》也将于 2025 年 5 月 1 日开始实施。
测试认证严格把控
国际汽车制造商协会 OICA 针对自动驾驶汽车提出 “五支柱” 测试认证办法,在原来 “三支柱”(仿真测试、场地内轨道测试、真实道路测试)基础上增加了 “安全管理体系审计” 和 “在役监控”。通过这一体系,可以确保自动驾驶汽车在面对各种复杂场景和潜在风险时,都能表现出足够的安全性能。
存在的安全隐患
- 技术局限性:尽管技术不断进步,但仍可能存在一些极端情况或复杂场景是当前技术难以准确应对的,如某些特殊的天气条件组合、罕见的道路施工场景等。另外,系统故障、传感器失灵等问题也难以完全杜绝,可能导致车辆失去对环境的准确感知或做出错误决策。
- 人为因素影响:即使是无人驾驶电车,也可能受到外部人为因素的干扰,如道路上其他驾驶员的违规行为、行人的突然闯入等,这些都可能引发安全问题。此外,车内安全员或远程监控人员也可能因疲劳、疏忽等原因未能及时处理突发状况。
- 网络安全风险:随着电车无人驾驶技术的智能化和网联化程度越来越高,车辆面临的网络安全威胁也日益增加。黑客可能会攻击车辆的控制系统、窃取数据或干扰通信,从而影响车辆的正常运行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