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没有专门针对 2025 年智轨电车线路的统一、明确的特定要求。不过,一般来说,智轨电车线路的规划和建设需要考虑以下一些方面:
- 线路规划
- 符合城市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城市的发展规划、人口分布、经济活动中心等因素,以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促进城市的发展。例如连接城市的商业区、住宅区、交通枢纽等重要区域。
- 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要与城市现有的地铁、公交、有轨电车等交通方式进行良好的衔接和配合,形成综合的交通体系,方便市民换乘,提高交通效率。如智轨示范线 1 号线的斗门站可与地铁 5 号线换乘,欢乐谷站可同地铁 5 号、16 号线换乘。
- 考虑地形和环境:充分考虑城市的地形地貌、道路条件、建筑物分布等因素,尽量选择地势平坦、道路宽阔的地段,减少线路建设的难度和成本,同时避免对环境造成过大的影响。
- 轨道与路面要求
- 虚拟轨道设置:智轨电车采用虚拟轨道跟随控制技术,通过传感器识别路面虚拟轨道线实现自动导向,因此需要在路面上设置清晰、准确的虚拟轨道标识,确保车辆能够准确识别和跟踪。
- 路面条件:车辆行驶的路面需要保持平整、坚实,以保证车辆行驶的平稳性和安全性,减少车辆的磨损和故障。同时,要具备良好的排水性能,避免积水影响车辆运行。
- 站点设置
- 间距合理:根据线路的长度、客流量、运行速度等因素,合理确定站点的间距。一般来说,站点间距不宜过短,以免影响运行速度和效率;也不宜过长,以便于市民出行和换乘。如苏州吴江区智轨交通 T2 线平均站间距 910m。
- 配套设施完善:站点需要配备完善的候车设施,如站台、雨棚、座椅、遮阳设施等,为乘客提供舒适的候车环境。同时,要设置清晰的标识牌、导向牌等,方便乘客识别和使用。
- 信号系统
- 优先通行信号:智轨电车通常需要与交通管理部门的信号系统进行协调,实现信号优先功能,以减少车辆在路口的等待时间,提高运行效率。例如通过与交管平台配合,动态为智轨列车提供优先通行信号,实现智轨不停车直接通过路口。
- 车辆定位与监控:信号系统要能够准确地对车辆进行定位和监控,实时掌握车辆的运行状态、位置信息等,以便进行调度和管理,确保运行安全。
此外,在系统集成方面,立足全寿命周期安全管理和质量控制,明确了系统集成的工作内容,以及设计联络、综合联调、试运行等阶段的系统接口匹配、安全质量卡控等集成要求。同时,智轨电车线路建设还需要满足相关的安全标准和规范,确保乘客和工作人员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