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电车资源在市场规模、技术发展、产业生态等方面呈现出以下特点:
市场规模
- 整体销量增长:预计 2025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 1650 万辆(含出口),增速接近 30%,国内新能源渗透率将达到 55%。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零售 1330 万辆,同比增长 20%,国内零售渗透率达 57%。新能源商用车销量有望达到 90 万辆,同比增速大幅增加达到 80%,渗透率预计将达到 30%。全球新能源车同比增速预期超 20%,2025 年全球电车市场规模初步预期约为 2197.5 万台,同比增长 23%。
- 细分市场变化:以新能源面系车为例,2025 年 2 月新能源面系销量高达 21612 辆,同比大幅增长 160%。从车型分类来看,明窗车型在 2025 年 2 月份占比同比大幅提升,从 2024 年 2 月的 12.5% 升至 61.1%,封窗车型占比相应下降。
技术发展
- 电池技术突破:2025 年将加速走向固态电池技术的量产与上车。国内企业在半固态电池技术上已经形成先行优势,预计 2025 年国内固态技术内容(半固态与准固态等)的动力电池出货量(包括车载与非车载领域)有望突破 10GWh。全固态电池尚处于核心技术的突破和验证阶段,有望在未来 2—3 年完成小批量量产上车。
- 智能化加速普及:2025 年基础智能化有望实现全面覆盖,L2 级以上辅助驾驶的渗透率则将达到 65%。AI 技术在汽车智驾、智舱等领域得到更广泛应用,并将以智能体的形式覆盖汽车产业的 “研、产、供、销、服” 全流程,促进汽车产业智能制造升级。
产业生态
- 供应链合作加强:跨国车企深化在华合作,从两头(技术、供应链)在外转向中国国内,与中国零部件企业建立合作。中国汽车供应链企业也将抓住机遇,形成中国汽车产业服务全球的新格局。
- 售后市场有待完善:售后服务体系尚不完善,维修保养技术要求高、网点少,导致成本高、周期长,是电车资源产业生态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区域发展
- 国内区域差异:广东、浙江、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是新能源面系物流车的主要市场,但不同车型在各地区的表现差异很大。例如,新能源微面在广东销量有增长但占有率下降,而安徽销量增长明显;中面在河南、四川等地销量增长迅猛。
- 国际市场拓展:2025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含本地生产)将达到 140 万辆,增速达到 10%。拉美、东盟与中东均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重点区域。中国品牌出海将转向 “贸易 + 投资” 的新国际化形式,与海外企业合资合作,打造利益协调、共生合作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