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电车日常充电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 家用充电
- 慢充桩充电:这是较为常见的家用充电方式。居民在自有产权或拥有使用权的停车位建设自用充电基础设施,通常采用功率 7kW 及以下交流充电桩或小电流非车载充放电装置。使用单相 220Vac 的电压,配合 16A 的额定电流,充电速度相对较慢,适合在夜间或车辆长时间停放时进行充电,能充分利用低谷电价,降低充电成本。
- 便携充电:使用随车附带的便携充电线连接家用插座进行充电,优点是方便灵活,只要有接地三孔插座就能使用,但充电速度最慢,一般用于应急充电。
- 公共充电
- 快充桩充电: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商业中心、工业中心、休闲中心等公共场所的停车场,以及交通枢纽、驻车换乘(P+R)等公共停车场,大量配备了快充桩。快充桩使用直流电,充电功率较高,一般能在较短时间内为电车补充大量电量,例如部分快充桩可以在半小时左右将电池电量从较低水平充至 80% 左右,适合电车在长途出行或外出办事时快速补充电量。
- 超充桩充电:一些城市正在积极推进超充网络建设,如重庆计划到 2025 年底建成超充站 2000 座以上,超充桩 4000 个以上。超充是指以单枪方式为电动汽车提供电能的一种大功率充电技术,充电功率达到 480kW 及以上,充电速度更快,能为用户带来 “一秒一公里” 类似加油站加油的极致充电补能体验,即充即走。
- 换电模式:特别适用于出租车、网约车、重卡和城市物流车等场景,在一些特定区域,如矿山和港口等电动重卡需求大的场合也有应用。通过自动化设备更换电池,仅需几分钟即可完成,能有效解决这些运营车辆的充电等待时间长的问题,提高运营效率。不过,换电模式存在电池结构自由度低、车型适配难、涉及产权问题等局限性。
- 其他充电
- 智能有序充电:通过智能充电设备和电网的互动,根据电网负荷情况和车辆充电需求,优化充电时间和功率,实现错峰充电,减少对电网的冲击,同时也能为用户节省充电费用。一些居住社区正在开展智能有序充电试点,鼓励居民参与。
- V2G 充电:在园区、学校、医院、机关事业单位等公共场地建设 V2G 充电桩,结合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鼓励公交、公务、租赁、班车、校车、环卫等公共领域新购置车辆配置 V2G 功能。V2G 技术允许电动汽车与电网之间进行双向能量传输,车辆不仅可以从电网充电,还能在电网需要时向电网放电,起到调节电网负荷、提供辅助服务等作用。
车主可以通过高德、百度、国网、特来电等 APP,以及许多新能源汽车品牌自家的 APP 或小程序,如特斯拉、蔚来等,查找附近的充电站,并了解充电桩的实时状态、充电速度、费用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