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抨击电车,主要有经济、技术、使用体验、心理与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具体如下:
经济因素
- 相关行业利益受损:燃油车行业既得利益者众多,如燃油车企、路边维修店等。电车的崛起使燃油车企销量下滑、利润下降,维修店因电车零部件少、耐用且车企常提供三电终身质保,导致维修业务大减,利润大幅降低,所以他们可能会抨击电车。
- 购车成本较高:尽管电车运行成本低,但相比同类型燃油车,其购买价格通常更高。电池作为电车最昂贵的部分,虽技术进步带来成本下降,但整体价格仍让许多消费者觉得不划算,尤其是考虑到电池衰减和可能的更换费用。
- 政策引发不公感:电车车主享受购置税减免、牌照无需拍卖或摇号、不限行等政策优惠,而燃油车车主需承担较高的燃油税费等成本,且面临限行等限制,这使部分燃油车车主感到不公平,从而抨击电车。
技术因素
- 技术信任问题:对一些人来说,电车是新兴技术,他们对电车的技术可靠性、安全性以及未来可持续性存有疑虑,如担心电池老化、电动机耐用性问题,以及充电桩的建设和维护能否跟上等。
- 电池与充电问题:电池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矿产资源,开采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且电池回收和废弃处理也是环保难题,这让一些环保人士对电车的环保性产生怀疑。
使用体验因素
- 续航焦虑:即便电车续航能力有所提升,但相比燃油车仍较短,长途旅行时,电车续航表现常让人不安,车主担心电量耗尽后无法及时找到充电桩,尤其是在充电桩建设不完善的地区。
- 充电不便:充电设施建设滞后,偏远地区和乡村充电桩稀缺,大城市中充电站数量和分布也未完全满足需求,高峰时段还常出现充电桩排队现象,且充电时间长,与加油的便捷性相比差距较大。
- 驾驶感受差异:电车的设计和驾驶感受与传统燃油车不同,一些习惯了燃油车驾驶感觉和操作方式的人,难以适应电车,比如电车加速虽快但缺少燃油车的声浪等反馈,让部分人觉得驾驶体验不够“纯粹”。
心理与观念因素
- 传统观念与习惯:有些人对内燃机车辆有深厚情感,喜欢燃油车的声音、驾驶感受或与之相关的机械复杂性,认为电车的普及是对传统的威胁,从心理上难以接受电车。
- 厂家宣传反感:部分电车厂家在推广时高调宣称电车的先进性,贬低油车,还可能夸大电车优点而忽略其局限性,这种宣传方式易让忠实的油车车主感到被冒犯,也会使一些人对电车产生误解和反感。
- 人云亦云跟风:一些人可能从未买过或试驾过电车,但受网络热门言论影响,如认为电池用不了5年就坏了、电车省油不省钱等,便盲目跟风抨击电车,而这些言论很多来源于油车既得利益者或为获取流量的不实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