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电车可能会对电网产生一定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 充电需求增长:国际咨询机构 Gartner 预测,2025 年全球电动汽车保有量将同比增长 33%,达到 8500 万辆,中国电动汽车保有量预计将占到全球总量的 58%。相关部门预测,2025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超过 4000 万辆。电车保有量的大幅增加,必然导致充电需求的快速增长,据国家电网数据,2023 年 1-10 月,国家电网经营区充电量同比增长 98.6%。如此快速增长的充电需求,可能使电网局部出现过载情况,进而影响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电能质量。
- 充电时间集中:受峰谷分时电价政策、生活作息规律等影响,很多电动车主会选择在夜间低谷时段充电。如海南省充换电一张网平台接入约 4.7 万把充电枪,每天充电业务一半在 0 时至 8 时产生,其中 0 时至 2 时的订单量和充电量占全天 30% 左右,导致海南电网在 “00:00 - 00:20” 时段多次创下新高。如果全国范围内众多城市都出现类似的集中充电情况,将对电网的夜间负荷调节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 大功率快充普及:800V 快充等大功率充电技术逐渐发展,华为还计划在 2025 年推出超 1000V、功率 600kW 的快充方案。虽然目前支持高压平台的车型不多,但未来一旦普及,将在短时间内对电网产生较大的功率冲击,就像高速公路在节假日因车流量大增而拥堵一样,电网在大功率充电桩集中使用时,负荷需求也会急剧飙升。
不过,也有一些因素有助于缓解电车对电网的压力:
- 智能充电技术与管理:通过智能充电系统和电网管理技术,可以实现对电车充电的有序调控。例如虚拟电站技术,可实现 “有序充电”,在电网负荷低时充电,负荷高时甚至可以反向放电,江苏无锡已开始实施这种方案。
- 储能系统的应用:一方面,电网可以配备大规模的储能设施,在用电低谷时储存电能,在电车充电高峰时释放电能,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另一方面,电动汽车本身也可作为移动储能单元,通过 V2G 技术,在用电高峰时向电网放电,减小电网增容压力。
- 电网基础设施的升级:各地也在不断加强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例如常德市在《电力支撑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 - 2025 年)》中提出,到 2025 年全市电力稳定供应能力达到 450 万千瓦,全面解决农村配变、线路过载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