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电车在大东北实用吗

2025-03-24 20:45:44  阅读 3 次 评论 0 条

2025 年电车在大东北的实用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续航能力受限

    • 低温影响电池性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低,锂离子最佳工作温度是 10℃-30℃上下,低温下正极材料活性下降,电解液黏度增大,导致电池内阻增加,放电性能变差。据统计,电池包温度过低,车平均至少损失 30% 的续航里程。
    • 额外电能消耗增加:冬季电车的热管理系统需要先给电池加热,无论是行驶还是充电时都如此。此外,电车依靠电池供暖,开启暖风空调会使续航平均下降 40% 左右,再加上打开座椅加热、除霜等功能,以及硬邦邦的轮胎滚动阻力变大、冷空气密度增加导致风阻增大等因素,会使整体续航进一步减少。在 “汽车之家” 23 款纯电车型的冬测中,-15℃天气下,续航达成率超过五成的仅有五款车型。

  • 充电不便

    • 充电桩数量不足:2023 年东三省的公共充电桩增量总和不到全国的 3%,与南方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例如辽宁计划到 2025 年全省建设的充电桩超过 5 万个,吉林计划有 1 万个以上充电桩,而广东在 2019 年底就有 62834 台充电桩。在高速公路上,如 G1 京哈高速的充电站数量也少于 G2 京沪高速等。
    • 充电时间延长:低温会使电池充电曲线上升变慢,0℃环境下充电 30 分钟比 25℃环境下少充 36%。当温度降至 - 5℃或更低时,充电时长比 10℃以上平均延长 25 分钟(或 14%),车得多充 2.7 度电(多 17%),因为刚充上电时需先给电池预热,BMS 会根据电池温度调整充电功率,电池组预热到一定温度后,充电功率才能上来。

  • 车体结冰隐患:纯电动车转换效率高,放电过程中几乎不产生热量,无法像燃油车那样依靠发动机产生的热量融化车体上的冰。冰如果积聚在轮胎缝隙、转向机构和制动机构等位置,可能会影响车辆的操控性能,带来安全隐患。

不过,也有一些积极因素表明电车在大东北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 技术进步:车企在不断改进电池技术和热管理系统来提升电车的低温适应性。例如比亚迪的 “脉冲自加热技术”,小米的 “双模热泵”,理想的 “双层流空调箱” 设计,特斯拉 Model Y 的 “八通阀” 等,这些技术有助于缓解低温对电池和续航的影响。
  • 短途出行:对于城市内的短途出行,即使电车在冬季续航有所衰减,也基本能够满足需求。例如哈尔滨的纯电动出租车,冬季满电可行驶约 240 公里,而该市出租车日均里程在 200 公里左右,能够满足日常运营。如果车主拥有固定车位并能安装充电桩,日常主要是短途用车,很少跑高速,那么电车在大东北也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 政策支持:政府在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有一系列政策支持,包括购车补贴、免费停车、不限行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电车的吸引力。同时,各地也在加快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未来充电便利性有望得到改善。

如果有长途出行需求或对续航有较高要求,那么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可能更适合东北地区的环境,冬季可以依靠发动机提供动力,必要时切换到混合动力模式,其他季节则可作为纯电动车使用。

本文地址:http://www.lmsyx.cn/post/65559.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