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施工带电车存在一定危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 人的不安全行为
- 操作不规范:非驾驶人员私自动用车辆,驾驶人员麻痹大意,不严格按操作规程使用车辆,如未确认车辆状态就启动、行驶中违规操作等,都可能引发事故。
- 安全意识淡薄:部分驾驶人员可能对施工场地的安全规定不够重视,例如在禁止区域行驶、超速行驶、酒后驾驶等,增加了事故发生的风险。
- 物的不安全状态
- 车辆质量参差不齐:目前市场上施工用电动车辆产品种类多样,质量良莠不齐。一些车辆可能存在设计缺陷、制造工艺不佳等问题,导致车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不足。
- 智能化装备不足:施工现场使用的车辆相对较低端,智能化装备配备不足,缺少如自动刹车、碰撞预警等安全装置,在遇到突发情况时难以及时应对。
- 车辆易破损:在隧道等施工条件较差的环境中使用时,车辆易因颠簸、碰撞等造成破损,影响车辆的制动、转向等关键性能,进而引发安全事故。
- 充电设施隐患:充电设施安装不规范、线路老化、充电时无人监管等问题,可能导致充电过程中发生火灾等安全事故。
- 运输环境的不安全因素
- 道路条件差:施工现场的道路往往崎岖不平、狭窄,且可能存在障碍物,影响车辆的正常行驶和制动效果。在隧道内,运输道路通行条件更差,安全防护设施不足,如缺少照明、警示标志等,容易引发车辆碰撞、侧翻等事故。
- 作业空间受限:在一些狭小的施工区域,车辆转弯、掉头困难,增加了操作难度和事故风险。同时,施工现场人员和设备众多,容易发生车辆与人员、车辆与其他设备的碰撞事故。
- 卸渣、卸料设施不安全:轨道交通工程等的卸渣、卸料设施安全性能不足,如卸料平台不稳固、防护栏缺失等,可能导致车辆在卸料时发生倾翻等事故。
不过,只要严格遵守相关安全规定,加强车辆的管理、维护和人员培训,就能有效降低施工带电车的危险系数,确保施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