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共享电单车并没有消失,截至 2024 年 7 月 30 日,全国投放运营共享电单车的城市有 300 多个,投放数量超 1500 万辆。共享电单车满足了人们 3 至 10 公里的中短途出行需求,在一些路况复杂、多山路的城市,成为仅次于公交的公共出行方式。
不过,在部分地区可能会给人一种没有共享电单车的错觉,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原因:
- 政策限制:2017 年 8 月,交通运输部等 10 部委联合出台指导意见,不鼓励发展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一些一线城市明确表示城市内不鼓励发展共享电单车。这是由于早期共享电单车存在速度较快、车辆生产没有统一标准等安全问题。虽然 2019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 7 部门将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纳入共享交通设施建设和运营之中,但部分城市的政策调整仍较为谨慎。
- 管理难题:
- 乱停乱放:部分用户不规范停车,随意将共享电单车停放在机动车位、绿化带、人行道甚至盲道上,挤占公共资源,影响市容市貌和交通秩序。
- 过量投放:在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由于政策管制相对宽松,众多电单车平台为争夺市场,大量投放电单车,破坏了市场平衡,也给城市管理带来压力。
- 骑行环境:现有城市道路大多尚未规划非机动车道的快车道和慢车道,早晚高峰期大量共享电单车占据非机动车道,容易引发与自行车、行人之间的冲突,在一些三四线城市还存在机非混合、缺少机非隔离设施等问题,导致骑行环境有待改善。
- 运营成本:共享电单车的运营成本较高,车辆制造成本一辆能达到 2000 元以上,除日常调度成本外,还需承担电池的换电成本、充电站的建设运营费用,以及电池损坏的成本等,这使得一些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面临压力,可能会调整投放策略或减少在某些地区的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