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并非不研发电车,而是在电车研发方面面临一些挑战和调整,主要原因如下:
- 市场需求及政策变化:欧洲经济复苏乏力,政策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影响了车企战略规划。例如,德国政府取消电动汽车补贴,导致消费者观望情绪加剧,电动汽车销量持续走低,市场需求呈放缓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众电动化转型的动力和步伐。同时,欧盟取消 2030 年停售燃油汽车的计划,使得包括大众在内的海外车企纷纷调整策略,不再一味追求全面电动化,而是采取 “油电双行” 的策略,将部分注意力放回燃油车型研发上。
- 成本与盈利压力:传统车企向新能源转型的成本过高,特别是欧洲电池生产成本较高,车企难以在短期内盈利。例如,大众汽车曾计划在德国投资 20 亿欧元建设电动汽车工厂,但后来放弃了该计划,同时停止为其电池子公司寻找外部投资者,这显示出大众在电动化投资方面的谨慎态度,转而寻求更具成本效益的发展方式。
- 竞争环境激烈: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竞争极为激烈。中国有特斯拉、比亚迪等领先品牌,还有众多新势力和老牌自主品牌不断发力新能源领域。大众旗下的 ID. 系列车型在中国市场面临智能化不足等问题,在与竞争对手的较量中,销量表现未达预期,这促使大众重新评估其电动化战略,调整研发和市场推广的重点。
- 技术研发瓶颈:汽车行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过程中,软件技术变得至关重要。大众在软件研发方面进展缓慢,旗下软件公司 CARIAD 面临诸多问题,如车机系统频繁出现黑屏、卡顿等故障,影响了 ID 系列车型的市场口碑和销量。为解决这些问题,大众不得不与中国的科技公司如地平线、中科创达等合作,以提升其在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水平,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众自身在技术研发上的短板。
- 自身优势与传统业务考量:大众在传统燃油车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庞大的生产体系和广泛的市场基础,燃油车业务仍然是其主要的收入和利润来源。在电动化转型过程中,大众需要平衡传统燃油车业务和电动汽车业务的发展,确保在向新能源转型的同时,不会对现有业务造成过大冲击。因此,大众会持续投入传统燃油领域的研发、生产,稳固当下的市场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