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外贸形势较为复杂严峻,整体上不好做,但也有一些积极变化和亮点。具体如下:
不利因素
- 国际市场需求低迷: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破坏了世界经济增长动力,2015 年全球经济总体复苏乏力,前景艰难曲折,导致全球贸易进入深度调整期,外需低迷抑制了中国出口增长。例如,2015 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值仅增长了 1.2%,较上一年回落 1.4 个百分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值下降 1.7%,为近年来少有的情况。
- 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一些大宗商品进口量增速有所放缓。2015 年,中国煤、铜、钢材进口量分别下降 29.9%、0.3% 和 11.4%,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回落。
- 进出口价格下跌: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2015 年美国商品调查局大宗商品 CRB 价格指数跌到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时的水平。中国进口价格总体下跌 11.6%,出口价格总体下跌 1%。虽然贸易条件有所改善,但进出口额受到影响,2015 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 24.59 万亿元人民币,比 2014 年下降 7%。
- 传统竞争力弱化: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素成本持续快速上升等因素导致传统竞争力弱化,影响了外贸企业的成本优势和利润空间。
积极方面
- 政策支持力度大:国务院先后出台了 7 个支持外贸发展的政策文件,涉及稳增长、调结构、跨境电商、进出口收费等多方面,如清理规范进出口环节收费、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加大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力度等,为外贸企业减负助力,促进进出口稳定增长。
- 贸易结构优化:贸易方式更趋合理,2015 年中国一般贸易进出口值占进出口总值的 54%,所占比重较上年提升 0.3 个百分点;贸易伙伴多元化取得积极进展,对东盟、印度等新兴市场贸易相对表现较好;民营企业对外贸易显示活力,其进出口占进出口总值的 37%,提升 2.5 个百分点;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值的 57.7%,较上年提升 1.7 个百分点。
- 新型商业模式成为新增长点: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等新型商业模式发展迅速,增幅分别超过 30% 和 70%,为外贸发展注入新动力。
- 国际市场份额增加:2015 年中国占国际市场份额升至 13.4% 左右,比 2014 年提高 1 个百分点,比 “十一五” 末提高 3 个百分点,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