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电车造车难度仍然较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技术层面
- 电池技术:锂离子电池是当前电车的主流,但锂资源储量有限且分布不均,钠、钾等替代资源能量密度又较低。同时,电池回收目前依赖手工拆解,自动化程度低。此外,电池的续航能力、充电便捷性以及在极端工况下的性能表现仍有待提升,SOC 估算算法的验证也需要较长时间。
- 电机和电控技术:汽车电机控制策略复杂,可靠性要求极高,MCU 需具备高控制频率和高输入信号频率。电子控制系统中的 HCU、MCU 和 BMS 三个控制器的测试面临诸多挑战,包括 BMS 的工作电压、单体电池电压、温度、SOC 计算功能、充放电控制、电池热平衡、高压安全功能、通讯和故障诊断等系列测试。并且,新能源汽车工作条件复杂,特定工况难以模拟。
- 智能网联技术:随着电车智能化趋势发展,智能网联技术成为关键。这涉及到车规级芯片、车载操作系统、云端算力芯片等技术。目前在高端芯片制造能力上,存在较大差距,同时软件定义汽车的发展也使得传统供应商技术升级滞后,软硬件协同问题在电池管理系统与自动驾驶技术整合中凸显。
- 供应链层面
- 原材料供应:新能源汽车供应链涉及关键原材料如锂、钴、镍等,这些原材料供应高度集中于少数国家,对外依存度高,容易受到国际供需变化、地缘政治和政策影响,导致价格波动和供应中断风险。
- 零部件供应:零部件生产集中在韩国、日本等国,而整车制造基地分布广泛,供应链全球化使得物流和协调成本增加。同时,芯片等关键零部件供应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干扰,如自然灾害、疫情等,导致供应短缺。
- 市场竞争层面
- 产品同质化:市场上电车产品日益增多,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在技术克隆、配置通胀和营销内卷的情况下,企业需要在产品创新、差异化竞争方面投入更多精力,以吸引消费者。
- 品牌竞争:传统造车巨头纷纷转型新能源,新势力品牌不断涌现,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在选择电车时,不仅关注产品性能,也看重品牌影响力、售后服务等因素,新进入者面临较大的品牌建设和市场份额争夺压力。
- 成本与资金层面
- 研发成本:电车在 “三电技术” 和自动驾驶系统等方面的研发投入巨大,技术迭代速度快,企业需要不断投入资金进行研发创新,以保持竞争力。
- 制造成本:电池等关键零部件成本较高,虽然随着规模效应有所下降,但仍然是电车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原材料价格波动也会影响制造成本。同时,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企业需要在生产设备和工艺上进行大量投资。
- 资金压力:造车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从研发、生产到营销,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对于新兴电车企业来说,资金压力尤为明显,如果资金链断裂,将面临巨大的运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