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车目前较少使用电车电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 极端环境适应性差:军车常需在沙漠、丛林、高原、极寒等极端环境执行任务。主流电动车在低温环境下续航里程会下降30%-50%,而军车如某型号军用越野车能在-40℃极寒环境下连续行驶72小时无故障。虽然新能源技术在进步,如2023年某新型锂离子电池在-20℃环境下仍保持80%以上容量,但整体上,新能源军车在极端环境中的表现仍有待提升。
- 续航与补给受限:长时间持续作战要求军车具备长续航能力,如某型主战坦克燃油容量可支持连续行驶500公里以上,而目前最先进电动汽车续航里程一般在300-400公里左右。同时,燃油车加油仅需几分钟,电动车充电通常需30分钟至数小时。在战时紧急情况下,充电时间长会严重影响作战进程,即便快速充电、电池更换等技术在研发中,也尚未能完全满足军事需求。
- 可靠性与维修性不足:燃油车经过百年发展,技术成熟,故障率低,部件标准化程度高,维修便捷。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时间短,可靠性数据有限,如某品牌电动车2023年平均无故障行驶里程达12000公里,与燃油车仍有差距。且电动车涉及高压系统,维修要求更高,尽管模块化设计在推广以降低维修难度,但目前整体上仍不如燃油车维修方便。
- 信息安全风险高:现代战争中信息安全至关重要,电动车更依赖电子控制单元和网络连接,理论上比单纯机械系统更容易遭受网络攻击。虽然军用级别网络安全技术在发展,如某国防科技公司开发的军用级加密系统可防御99.9%的已知网络攻击方式,但电动军车的信息安全仍面临挑战。
- 战略考量有别:从战略角度看,燃油的普及性和储存便利性使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优势,在偏远地区或战时条件下,燃油补给往往比电力补给更容易实现。不过,随着新能源技术发展和普及,这种优势可能会逐渐减弱。
不过,在环保性、隐蔽性等方面,新能源军车已显示出独特优势,如电动车低噪音、低热辐射,适合执行隐蔽任务,外军也在纷纷开发新动力系统取代传统化石燃料,未来军车动力系统的选择将根据技术发展和战略需求不断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