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里没有共享电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 政策因素
- 国家政策导向:2017年交通运输部等10部门联合发文规范共享单车发展,明确提到不鼓励发展共享电单车,这成为一些地方严控共享电单车发展的政策依据。
- 地方政策限制:不同城市对共享电单车的态度不同,一些大城市出于多种考虑,出台了限制或禁止共享电单车的政策。例如,上海早在2017年就出台相关意见,考虑到安全等因素决定不发展共享电单车;郑州、西安等城市明令禁止共享电单车投放;北京、广州等地虽无明确禁令,但企业投放会被叫停并要求回收车辆。
- 安全隐患
- 车辆自身问题:部分共享电单车未达到电动自行车最新国家标准,质量难以保障。车辆使用频率高、用户群体广泛,故障率和残损率也高。长时间日晒雨淋,易产生电路、电池故障甚至自燃等火灾风险。而且一些共享电单车未配备后视镜等安全设施,头盔存在大小不合适、清洁度低或缺失等问题。
- 用户行为问题:共享电单车用户流动性大,多数未接受专门安全培训,存在未成年人扫码骑行、骑行不佩戴头盔、违规搭人等现象。不同品牌车辆的启动、行驶、刹车制动、转向等功能和性能设定不同,不熟悉车况的用户易发生安全风险。另外,车辆骑行人不受限制,存在未成年人使用家长账号扫码骑行,车辆速度较快易引发事故。
- 管理难度
- 乱停乱放:共享电单车体积和自重大,乱停乱放不仅影响市容市貌,还会挤占道路资源,给行人和其他交通工具带来不便,造成交通堵塞。而且电子地图停放点位不准确,常出现车辆停放在人行道、车行道上的情况。
- 维护成本:大城市人口众多,为满足需求需增加车辆数量,这使得维护成本高昂。同时,还要防止车辆丢失和违规使用,管理难度较大。
- 充电管理:共享电单车普遍采用集中充电模式,电池运输过程有风险,不少集中充电柜设置不符合国家标准,存在安全隐患。
- 市场需求与交通体系
- 公共交通发达:大城市公共交通通常很发达,地铁网络覆盖广泛、速度快,公交站点覆盖率高,共享单车也能满足最后一公里接驳需求,因此共享电单车的必要性降低。
- 出行方式多样:市民可选择的出行方式较多,如私家车、出租车、网约车等,对共享电单车的依赖度不高。
- 市场策略:共享电动车企业从建立之初多从三四线城市开始打市场,先从公共交通不完善、日常出行距离较远的三四线城市逐级向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