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电车没有快充功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 电池因素
- 电池类型与特性:小电车常使用铅酸电池或一些低成本锂电池。铅酸电池内部化学反应速度相对较慢,大电流快充会导致极板硫化、失水等问题,严重缩短电池寿命。一些锂电池若不具备支持快充的设计和材料,也难以承受快充的大电流。
- 电池容量较小:小电车的电池容量通常不大,一般在几千瓦时到十几千瓦时之间。慢充方式已能满足其日常使用需求,例如五菱宏光MINIEV,其120公里版本从30%充电到80%,慢充大约需要5个小时,对于城市短途出行的用户来说,夜间或白天停车时进行慢充,不影响正常使用,没有必要配备快充功能。
- 成本因素
- 硬件成本:要实现快充功能,车辆需要配备支持快充的充电模块、更粗大的充电线缆、专用的快充接口等硬件设备,同时对电池管理系统(BMS)的要求也更高,这些都会增加车辆的制造成本。对于价格较为敏感的小电车市场,增加的成本可能会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 使用成本:快充需要更高功率的充电桩,建设成本高,运营成本也高,这会导致快充的收费相对较高。小电车用户通常对使用成本较为在意,可能更倾向于使用价格低廉的慢充服务。
- 安全因素
- 电池安全:快充时电流较大,会使电池内部产热增加,如果散热等热管理系统设计不好,容易导致电池温度过高,引发安全隐患,如电池起火、爆炸等。小电车由于车身空间限制,在热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布局上相对困难,难以满足快充对安全的要求。
- 电气安全:小电车的电气系统相对简单,承受大电流的能力有限。快充功率大,可能会对车辆的电气线路、控制器等部件造成过载、过热等问题,影响电气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 空间布局因素:小电车车身小巧,车内空间有限,需要安装电池、电机、控制器等众多零部件,留给充电相关设备的空间非常小。安装快充模块及配套的散热等设施会进一步挤压车内空间,甚至可能影响车辆的其他性能和功能,所以在设计上往往不考虑快充功能。
- 使用场景因素:小电车主要用于城市短途出行,行驶里程一般较短,用户有较多时间在停车时进行慢充。而且,小电车的充电设施通常以家庭充电桩或普通公共充电桩为主,这些充电桩大多提供慢充服务,基本能满足用户的充电需求,对快充的需求不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