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常用的制冷剂有以下几种:
- R134a:曾经是电动汽车中常见的制冷剂,具有较好的制冷性能和化学稳定性,与传统的汽车空调系统兼容性良好。但其温室效应潜能值(GWP)高达1430,不环保,因此欧盟、美国分别决定自2017年、2020年起不再允许采用该制冷剂的车辆销售。
- R1234yf:是一种新型冷媒,GWP为4,较为环保,热物性与R134a相近,可直接将其灌注到原空调系统中工作,减少了研发制造成本。不过,R1234yf被杜邦和霍尼韦尔公司专利垄断,短期内普及存在困难,且冬季性能较差,在-5℃以下,制热效果有限,另外它还存在轻微可燃等安全性问题。
- R744(二氧化碳):属于新型冷媒,GWP为1、安全等级为A1,环保且安全。R744制热性能好,即使在-20℃下运行,能效系数(COP)也能达到2,明显高于R134a。但由于其沸点较低,制冷系统在工作时需要高压力,增加了新的研发制造成本,并且传统系统中使用的矿物油或部分合成油可能与R744不兼容,需要配套使用合成油。
- R290(丙烷):同样是天然工质,ODP为0,GWP为3.3,热物理性能参数与R134a相近,但标准沸点更低,适用于更低的环境温度,且具有更高的气化潜热、更小的分子质量、更高的工作压力及工作密度,可以减少车辆热泵空调系统中制冷剂的充注量,符合轻量化、紧凑化原则。不过,R290的安全等级仅为A3,属于可燃制冷剂,一般需要构建二次循环来确保安全。
此外,还有R410A和R32等制冷剂也在一些电车中有所应用。R410A制热特性优异,但GWP值高于2000,一般作为暂时性过渡替代物。R32的低温制热性能与高温制冷性能均较优良,运行能耗较低,但GWP高达675,环保优势不明显,通常与其他低GWP值的制冷剂混合使用来兼顾性能和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