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系为什么很少出纯电车

2025-03-19 10:16:46  阅读 3 次 评论 0 条

德系车并非很少出纯电车,只是在电动化转型过程中,相较于一些新兴品牌或其他国家的车企,其纯电车的推出速度和市场表现有一定差异,主要原因如下:

  • 技术平台限制
    • 平台老化:大众的纯电车大多基于MEB平台开发,该平台在面对如今中国市场如火如荼的CTP、CTC电池技术时,显得较为老旧,快充技术相对落后,智能化水平也未跟上,座舱和驾驶体验与燃油车相似。
    • 油改电影响:奔驰早期推出的EQA、EQB、EQC等车型是“油改电”产品,在底盘、悬挂以及动力匹配上不如专为电动设计的平台车,影响了市场竞争力。

  • 市场需求与认知
    • 全球市场需求分化:欧美市场对德系电车需求不高,欧洲市场在环保政策退潮后电动车需求下滑,美国消费者对德系电车兴趣也较低。在中国市场,德系电车虽有一定销量,但消费者对其评价逐渐冷淡,整体呈现全球各地需求表现不佳的情况。
    • 消费者认知差异:德国本土消费者认为汽车是代步工具,更看重耐用性,对电动汽车的高配置、高维修成本有所顾虑,且德国电费较高,使用电车的成本优势不明显,导致本土电车氛围不浓,反馈意见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车企的研发和生产积极性。

  • 成本与利润考量:电动汽车研发投入大,相较燃油车生产成本更高。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副主席托马斯?佩克龙指出,汽车市场需求呈现放缓趋势,发展电动车对企业盈利能力是很大挑战。大众集团首席财务官兼首席运营官阿尔诺?安特利茨也曾预测,大众旗下部分电动车车型的利润率可能要到2025年才能达到燃油车水平。
  • 竞争压力:来自美国特斯拉和中国车企的有力竞争,给德系车企带来巨大压力。中国车企在电动化、智能化方面发展迅速,迭代速度快,从2016年到2024年已进行了5轮以上的变化,而德系车企只迭代了2代车,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
  • 政策因素:政策的不确定性对德系车企电动化转型产生影响。例如欧盟对自中国进口电动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这不仅可能损害中德两国车企合作与共同利益,也使德系车企在全球市场布局上有所顾虑,对电动化转型的决策和推进产生一定干扰。此外,欧盟虽有推动新能源车转型的大方向,但内部对相关政策存在反对声,政策的稳定性和支持力度有所变化,影响了车企的发展规划。

本文地址:http://www.lmsyx.cn/post/55819.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