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享电车不太可能被淘汰,而是正朝着规范发展的方向前进,原因如下:
- 市场需求旺盛:共享电单车有效拓展了公共交通服务半径,满足了部分市民中短距离出行需求,尤其是解决3至10公里的中短途出行痛点,在一些路况复杂、多山路的城市,成为仅次于公交的公共出行方式。据统计,2020年中国电单车、三轮车的保有量超过3.4亿,而2021年共享电单车的全国投放总存量仅在800万左右,渗透率不足3%,市场空间巨大。
- 政策逐渐完善:过去,交通运输部等十部门曾发布指导意见不鼓励发展共享电单车,但随着行业发展,2019年,交通部等将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编入发展绿色产业目录,监管态度发生变化。如今,各地政府也在不断出台政策规范共享电单车行业,如昆明要求所有入市车辆严格上牌,南宁出台考核办法,要求四部门联动对企业每月进行一次日常考核等。
- 企业运营管理优化:头部企业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具有优势,随着行业发展,它们不断优化运营管理。例如,哈啰出行建立换电柜,运用智能管理网络实时监控电单车状态信息,标准化配置消防设备,实现充换电安全闭环管理;南宁滴滴青桔电单车负责人表示公司有近500名运维人员对全市2.5万余个停放点进行网格化巡护,每半小时干预调度一次,确保车辆不淤积、用车有保障。
- 行业发展趋势向好: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初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全国投放运营共享电单车城市300多个,投放数量超1500万辆,共享电单车正进入规范发展阶段,有望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补充。
不过,共享电车行业也面临一些问题,如部分城市存在违规投放、乱停乱放、乱收费、不予退款等乱象,以及在一线城市面临运营管理和安全隐患等挑战。但这些问题正逐步通过加强监管、完善政策等方式得到解决,所以共享电车在短期内被淘汰的可能性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