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被锁电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 出于安全考虑:
- 电池存在安全隐患:当电池出现热失控风险、内短路等问题,或车企发现电池系统有潜在的自燃风险时,为了降低事故发生概率,会通过锁电来减少电池的充电量和用电量,降低电池的使用功率和电流,从而减少发热,降低安全风险。例如,2021年威马汽车在发生多起自燃事件后,不少车主发现自家电动车续航里程骤减,被怀疑是威马进行了锁电操作。
- 极端环境使用:在高温暴晒或极寒等极端环境下使用电车,可能会对电池造成损害,为保护电池,车辆可能会自动锁电。比如在夏天长时间暴晒后充电,电池温度过高,系统可能限制充电功率和电量。
- 保护电池寿命:
- 防止过度充放电:锂离子电池过度充放电会导致析锂,使电池性能下降、寿命缩短,甚至引发安全问题。为避免这种情况,车企会在出厂前设定电池电压上限,牺牲部分容量来保护电池。此外,当电池长期处于满电或低电量状态时,也可能触发锁电机制,以保持电池在合适的电量区间,延长使用寿命。
- 电池老化:随着使用时间和充放电次数的增加,电池会逐渐老化,性能下降。为了避免老化电池出现安全问题或性能大幅波动,车企可能会对老化电池进行锁电,限制其充放电深度和功率。
- 软件升级或故障:
- 系统升级:车企通过OTA升级等方式更新电池管理系统(BMS)软件时,可能会引入新的锁电策略。这可能是为了优化电池管理、提高安全性或解决之前版本中存在的问题,但有时也可能导致用户感觉续航里程减少等锁电现象。
- BMS故障:电池管理系统出现故障时,可能会错误地发出锁电指令,导致电池被锁住部分电量。例如,BMS的传感器故障,无法准确检测电池的状态,从而进行了不合理的锁电操作。
- 厂家策略调整:
- 降低成本:在新能源汽车推广初期,部分车企为了提高续航里程以吸引消费者,减少了出厂时的锁电比例。但后期为了控制售后成本,避免因电池问题导致的大量维修和更换,可能会通过软件升级等方式进行二次锁电。
- 政策因素:相关政策法规对电池安全和性能有新的要求时,车企为了符合政策标准,可能会对已售车辆进行锁电处理。
此外,一些高端车型可能会有用户自定义的锁电功能,车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使用习惯,通过车辆设置或手机应用程序来限制电池的充电量和使用范围,以达到保护电池或满足特定行驶需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