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合资电车的人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 技术与产品特性:
- 动力和续航不足:部分合资电车动力输出较弱,如一汽丰田bz4x四驱版双电机总功率仅160kw,远低于同级车型。同时,一些车型在续航方面表现不佳,尤其是在寒冷天气下,续航衰减严重,像广汽本田ve-1夏天实测续航仅360km左右,冬天只有250km左右,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 充电速度慢:合资电车的快充速度往往较慢,例如一汽丰田bz4x快充需4-5小时,远超主流新能源车1小时左右的时间,这对于时间成本较高的用户来说不太友好。
- 油改电车型的局限:不少合资品牌存在油改电现象,即在燃油车平台基础上进行改造,导致整车重心参数失衡,驾驶体验感不好。而且油改电车型采用异形电池包,安全性相对较差,配置、续航、空间等方面也难敌正向研发的新能源产品。
- 智能化水平:
- 车机系统体验差:合资电车的车机系统在流畅性、功能丰富度等方面往往不如国产电车。例如大众ID系列经常被投诉车联网、车机卡顿、黑屏等问题,而国产新能源车的车机系统通常具有更智能的语音控制、导航等功能,能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交互体验。
- 智能驾驶辅助不足:在智能驾驶辅助方面,合资品牌整体落后于造车新势力和部分自主品牌。一些合资电车甚至连基本的360°全景影像都没有,更别提L2级智驾辅助等高级功能,无法满足消费者对于车辆智能化和安全性的需求。
- 价格与性价比:
- 定价偏高:部分合资电车的价格相对较高,性价比不占优势。如奥迪q2le-tron24.38万的售价对于小型suv来说过高,而相同价格下,国产新能源车往往能提供更高的配置和更好的性能。
- 优惠力度小:虽然一些合资品牌会推出优惠活动,但相比国产新能源车,其优惠幅度可能仍然较小,或者优惠后的价格依然缺乏竞争力。而且部分合资品牌的价格体系不够灵活,在市场竞争中难以快速调整价格策略。
- 品牌形象与认知:
- 新能源领域根基浅:合资品牌在燃油车领域有着深厚的底蕴和良好的口碑,但在新能源领域,它们的发展相对较晚,品牌形象不够深入人心。消费者对其新能源技术的信任度可能不如对传统燃油车技术的信任度高,担心合资电车的质量和稳定性。
- 营销与服务滞后:在营销方面,合资品牌的营销手段相对传统,不如国产新能源车品牌善于利用新媒体、短视频等渠道进行宣传推广,导致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新能源市场上相对较低。在售后服务方面,一些合资品牌的经销商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售后响应速度慢,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 市场竞争环境:
- 自主品牌崛起:中国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迅速,比亚迪、蔚来、理想、小鹏等品牌在产品质量、性价比和售后服务上都有不错的表现,推出了众多具有竞争力的车型,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给合资电车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 消费者需求变化:随着年轻一代成为购车主力,他们对新鲜事物接受度较高,更注重产品的颜值、配置、体验,对新技术也更有包容性,不再像老一辈那样“唯车标论”。国产新能源车在外观设计、科技配置等方面更能迎合年轻消费者的喜好,而合资电车在这些方面的创新相对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