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可能会产生一定污染,但污染程度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很严重”,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来看:
- 生产阶段:
- 电池生产:电车的核心部件是电池,而电池生产过程中,锂、钴、镍等关键矿物的开采、冶炼都伴随着巨大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例如,每吨锂提取大约要消耗200万升水,钴和镍的冶炼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一块100kWh的电池,制造过程会排放10-15吨二氧化碳,相当于一辆燃油车开5年。
- 其他部件生产:除电池外,电车的其他零部件生产也需要消耗能源和产生一定污染,不过相比电池生产,其污染程度相对较小。
- 使用阶段:
- 电力来源:如果电来自燃煤电厂,每度电大约会产生500克二氧化碳。一辆电车一年开2万公里,大概需要3000度电,也就是排放1.5吨二氧化碳。但如果使用的是可再生能源(风能、光伏、水电)发电,那电动车在使用阶段基本接近零排放。目前全球电网仍有60%以上依赖化石能源,不过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绿电”的比例在逐渐提高。
- 非尾气排放:电车在使用过程中,虽然没有尾气排放,但刹车片和轮胎摩擦会产生扬尘和污染。由于电池的存在,电车整车重量通常大于燃油车,重量越大,刹车时产生的磨损越多,排放也就越多。研究显示,刹车片产生的排放为1-9毫克/公里,轮胎为4-13毫克/公里。
- 报废阶段:电池的回收问题一直是新能源车环保争议的重点。一块电池寿命10-15年,如果回收处理不到位,可能会带来更严重的污染。目前主流的电池回收方式有梯次利用和拆解回收,但过程仍然需要大量能耗。如果回收体系跟不上,废旧电池可能变成“有毒垃圾”,污染水源和土壤。
总体而言,虽然电车在生产、使用和报废阶段都存在一定的污染问题,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相关政策的完善,其环保优势也在逐渐显现。例如,发展绿色电网、提高电池回收利用率、优化电池生产工艺等措施,都有助于降低电车的污染程度。与燃油车相比,在使用阶段如果能使用绿电,电车的碳排放明显更低,对环境更为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