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并非完全放弃研发电车,只是部分车企调整了电车研发计划或放缓了电动化转型的速度,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 技术和产业链短板:
- 技术积累不足:中国在锂电池技术、电机技术、充电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拥有众多重要的电动车技术专利。相比之下,部分西方车企在电车领域的技术积累较少,许多技术仍依赖供应链进口,导致在技术竞争中处于劣势。
- 产业链不完善:电车的生产需要完整的产业链支持,包括电池制造、零部件供应等。中国建立起了完整的电动车产业链,而国外一些车企在这方面存在不足,使得生产成本较高,影响了其在电车市场的竞争力。
- 成本与利润问题:
- 研发生产成本高:电车生产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生产和市场推广资源。国外车企由于技术和产业链的劣势,成本降不下来,导致产品价格较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 利润空间有限:目前电车市场份额有限,且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价格难以提升,利润空间相对较低。对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来说,投资电车研发的吸引力不足。如福特汽车2023年电动汽车业务巨亏47亿美元。
- 市场与需求因素:
- 市场需求增长放缓:在一些欧美国家,电动汽车的市场需求增长速度不如预期。例如欧洲最大汽车消费市场德国,2024年7月其纯电动汽车注册量同比大跌36.8%,上半年新注册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15.8%降至12.5%。
- 消费者接受度不高:欧美国家对传统燃油车的依赖根深蒂固,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相对较低。同时,电动汽车的使用便利性和充电设施的完善程度仍然存在挑战,如续航里程焦虑、充电时间长等问题,也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 政策调整: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初期,需要政府通过补贴等形式在充电补能设施建设等方面施以援手。然而,在诸多因素影响下,欧美国家政府很难将更多的公共资源投入到电动汽车领域。如欧盟曾宣布推迟从2035年起禁止销售新的汽油和柴油汽车的立法提议。
- 替代能源发展:欧美国家拥有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除了电动汽车,他们还在积极探索其他替代能源,如合成能源和氢能源,并投入了大量资源,这使得他们对电动车的研发热情相对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