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电车门槛不低,主要原因如下:
- 技术层面
- 三电系统技术:电池方面,电池包既是动力源,又要作为底盘结构件,对刚度和韧性要求极高,还需在能量密度、续航里程、安全性、充电速度等方面不断优化,如宁德时代的CTP(无模组)技术、CTB(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等,都体现了电池技术的高门槛。电机方面,要实现高效能、高可靠性以及与车辆其他系统的良好匹配,同时满足不同车型的动力需求。电控系统则负责对电池和电机进行精准控制,其复杂程度和技术要求也相当高。
- 智能网联技术:智能化对汽车现有功能的打包整合提出了非常高的体系要求,涉及自动变道、自动泊车等高级智能功能,需要对行驶路线、其他车辆、行人、方向盘操作、油门刹车操作等基础信息进行复杂的逻辑整合和处理。此外,智能网联还包括车机互联、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技术研发投入和专业人才。
- 底盘调校技术:电动车的扭矩输出是线性的,瞬间冲击力大,底盘必须能承受这种冲击力,同时转向系统也要适应电机响应速度快的特点。针对电动车扭矩输出特性,需要专门开发一套底盘逻辑,还要在底盘调校上突出品牌特性,实现舒适性与操控性的平衡,这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测试验证。
- 资金层面
- 研发资金:从车型的设计研发、技术创新,到生产设备的购置和升级,再到测试验证等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例如,开发一款新的电动车平台可能需要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的资金。
- 运营资金:企业需要资金来建立生产基地、采购原材料、支付员工工资以及进行市场推广和售后服务等。尤其是在企业初创阶段或市场拓展期,资金压力更为明显,如果资金链断裂,企业可能面临倒闭的风险。
- 生产制造层面
- 供应链管理:电动车的零部件众多,涉及电池、电机、电控、车身材料、电子设备等多个领域的供应商。要建立稳定、高效的供应链体系,需要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的筛选、管理和协调,确保零部件的质量、供应及时性和成本控制。同时,还需要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产品优化。
- 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生产工艺的复杂性和精度要求高,例如电池包的生产需要严格的工艺控制和质量检测,以确保其安全性和可靠性。车身的焊接、涂装等工艺也需要达到较高的水平,以保证车身的强度和外观质量。此外,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对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和监控,确保产品符合标准和客户需求。
- 法规和安全层面
- 法规要求:各国对电动车的安全、环保、续航里程等方面都有严格的法规和标准要求。企业需要确保所生产的电动车符合这些法规和标准,否则将无法上市销售。例如,欧盟的汽车安全法规、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和相关标准等,都对电动车的技术指标和性能提出了明确要求。
- 安全标准:电动车的安全问题至关重要,包括电池安全、电气安全、碰撞安全等。企业需要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如电池的防火、防爆设计,电气系统的绝缘保护,车身结构的强化等,以确保车辆在各种情况下的安全性。同时,还需要通过严格的安全测试和认证,如碰撞测试、电池安全测试等,以证明车辆符合安全标准。
- 市场竞争层面
- 品牌和口碑: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和口碑非常重要。新进入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来建立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认可。而传统车企已经在市场上积累了多年的品牌优势和用户基础,新势力车企需要在品牌建设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
- 市场份额争夺:电动车市场已经逐渐进入红海阶段,各大车企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要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企业需要具备强大的产品竞争力、市场营销能力和售后服务体系。不仅要与传统车企竞争,还要面对众多新势力车企和跨界企业的挑战,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