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电车、公交容易晕车恶心,主要有以下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原因:
生理因素
- 内耳平衡系统敏感:人体的内耳前庭系统负责感知运动和维持平衡。乘车时,电车、公交启动、刹车、转弯等动作会产生颠簸、摇晃,内耳中的前庭器官会将这些运动信息传递给大脑。如果前庭系统过于敏感,就会产生过度的神经冲动,使大脑接收到混乱的运动信号,从而引发晕车症状,如恶心、呕吐等。
- 视觉与平衡感冲突:乘车时眼睛看到车内相对静止的环境,而内耳感受到车辆的运动,这种视觉和内耳平衡感之间的信息不一致会使大脑产生混乱。大脑无法协调来自不同感官的相互矛盾的信息,就会引发晕车反应。
- 个体体质差异:一些人的身体素质、健康状况等因素也会影响晕车的发生。例如,睡眠不足、疲劳、饥饿、过度紧张或焦虑等情况下,人体的生理机能会受到影响,更容易出现晕车症状。此外,患有某些耳部疾病、心血管疾病或偏头痛的人,也可能更容易晕车。
- 气味因素:电车内空间相对封闭,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汽油味等各种异味混合,容易产生难闻的气味。这些气味会刺激嗅觉神经,通过神经传导到大脑,可能会诱发恶心、呕吐等晕车症状。
心理因素
- 恐惧和焦虑:对乘车有恐惧或焦虑心理的人,在乘坐电车、公交时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会影响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胃部不适、恶心等晕车症状。比如,曾经有过乘车不愉快经历或对封闭空间有恐惧的人,再次乘车时就容易产生心理压力,从而引发晕车。
- 预期性晕车:有些人由于经常晕车,在每次乘车前就会产生“自己肯定会晕车”的心理预期,这种预期会在一定程度上诱发或加重晕车症状。大脑会根据这种预期,提前启动一些生理反应,如胃部肌肉收缩、唾液分泌增加等,导致恶心等晕车感觉提前出现或更加严重。
其他因素
- 座位位置:不同座位的颠簸程度和视野不同。例如,靠近车头或车尾的座位颠簸感可能更强烈,而靠窗的座位视野相对较好,能让眼睛更好地捕捉到车外的运动信息,有助于减少视觉与平衡感的冲突。如果坐在颠簸感强且视野不佳的位置,就更容易晕车。
- 车辆行驶状况:车辆行驶时急刹车、急加速、频繁转弯或道路崎岖不平,会使车辆产生较大的晃动和颠簸,增加内耳平衡系统的负担,从而更容易引发晕车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