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轮胎打滑主要基于以下原理:
- 摩擦力原理
- 路面因素:当路面有雨水、积雪、冰或油污等时,会在轮胎与路面间形成一层隔离层,极大地降低摩擦力。比如雨天路面积水,轮胎与地面间的水膜会使摩擦力减小,导致轮胎容易打滑。
- 轮胎因素:轮胎花纹磨损严重,其抓地力和排水性能会大幅下降。花纹深度变浅,无法有效排出路面积水,在湿滑路面就容易打滑。新轮胎若表面有脱模剂等物质未清理干净,或表面过于光滑,摩擦系数低,也可能导致起步或急加速时打滑。
- 胎压因素:胎压过高,轮胎与地面接触面积减小,单位面积压力增大,遇到湿滑或不平整路面,抓地力不足易打滑;胎压过低,轮胎变形过大,滚动阻力增加,也会影响抓地力,在一些情况下导致打滑。
- 扭矩与动力输出原理
- 瞬间扭矩大:电车电机扭矩输出直接且高效,不存在燃油车的扭矩曲线。在湿滑路面或起步时,若驾驶员急踩加速踏板,电机瞬间输出大扭矩,轮胎所受驱动力矩远大于地面能提供的摩擦力矩,轮胎就会打破与地面的静摩擦力而打滑。
- 重心转移:电车在加速时,尤其是急加速,车辆重心会向后转移,前轮负荷减轻,后轮负荷增加。如果后轮抓地力不足,比如在湿滑路面或轮胎磨损的情况下,后轮就容易打滑。
- 惯性原理
- 车重大惯性大:虽然较重的车身理论上可给轮胎更大下压力来提高抓地力,但也会带来更大惯性。车辆在转弯、制动或加速时,大惯性使轮胎需要更大接地面积和摩擦力来维持平衡与稳定,遇到低附着路面,轮胎难以提供足够摩擦力,就容易打滑。
- 刹车抱死:刹车时若制动力过大,车轮会被抱死,即车轮停止转动但车辆由于惯性仍有向前或向后的运动趋势,此时轮胎与地面间的滚动摩擦变为滑动摩擦,滑动摩擦力小于滚动摩擦力,导致轮胎打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