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电车品牌正处于淘汰阶段。以下是具体情况分析:
行业整体现状与趋势
- 市场竞争激烈,头部集中化: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迅猛,2024年销量突破3000万辆,市场渗透率连续5个月超过50%,但行业利润率却从2021年的6.1%跌至2024年前三季度的4.6%。乘联会数据显示,比亚迪、特斯拉、广汽埃安、蔚来、理想五家头部企业已占据70%以上份额,形成“3+X”格局。
- 淘汰速度加快:何小鹏表示中国新能源车企未来有3年淘汰赛、3-5年晋级赛,最终存活可能不足7家。2024年高合、极越等品牌濒临破产,哪吒、威马等二线势力陷入停产危机,行业并购整合速度达到每两个月淘汰一个品牌。
不同品牌发展情况
- 头部品牌优势明显
- 比亚迪:2024年全年销量427万辆,同比增长41.26%,超额完成年度销售目标,拿下国内车企销量第一、国内汽车品牌销量第一和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2025年销量预计冲击500万辆,直指全球新能源霸主地位。海外业务也发展良好,业务遍布全球88个国家和地区,400多个城市。
- 特斯拉:尽管2024年出现全球范围内年度销量同比下滑,但2025年2月第三周在华销量仍有3.07万辆,且FSD的落地为特斯拉在中长期市场竞争中提供了差异化优势。
- 部分品牌陷入困境
- 定位高端受挫:一些曾宣称要挑战传统豪华品牌的国产豪华电车品牌,2025年第9周销量下滑,与奔驰、宝马、奥迪等的销量差距正在拉大。
- 依赖补贴和融资的品牌难以为继:2024年行业融资额同比下降35%,资本向头部集中,像游侠、自游家等靠融资的品牌因资金链断裂消失。依赖补贴的微型电动车企在2026年购置税减免退坡、双积分政策趋严的情况下,恐难存活。
淘汰风险因素
- 技术层面
- 缺乏自研能力:部分车企依赖供应商拼装,缺乏自研三电技术和AI基因,难以应对技术变革和价格战,如某新势力品牌因电池成本过高,单车亏损超10万元,最终黯然退场。
- 技术事故影响:部分电车企业的超强加速能力多次造成严重交通事故,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
- 市场层面
- 价格战冲击:电车行业获取销量很多靠超低价电车,那些试图将电车卖出高价又无独特优势的企业越来越难被消费者接受,逐渐被边缘化。
- 市场需求变化:消费者对车辆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和理性,一些品牌不能精准把握市场需求,产品不符合消费者预期,如部分“油改电”车型销量不佳。
- 资金层面:电车行业前期研发投入大,如果销量上不去,资金回笼困难,又难以获得新的融资,很容易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困境,导致品牌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