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以前放弃电车或放缓电车发展进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经济成本因素
- 运营成本高:电车线路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后期维护费用也不低。而且电车的设备维护、车辆充电等运营成本相比传统燃油车更高,增加了运营负担。
- 盈利困难:随着汽车的普及,人们更多选择自驾或乘坐私家车出行,电车乘客量持续下降,收入随之减少,导致运营愈发困难。
- 产业投入压力大:电动汽车产业目前普遍处于投入期,相关业务存在巨大资金缺口。如福特汽车2023年电动汽车业务巨亏47亿美元,这让欧美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上力不从心。
基础设施因素
- 充电设施不足:建设充电桩、配套电网等充电基础设施需要巨大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在欧美一些地区,充电设施建设滞后,充电桩数量不足,分布不合理,导致电动车使用不便,限制了电车的推广。
- 与其他交通方式竞争:地铁、轻轨等大运量轨道交通能覆盖更大范围,运输效率高;无人驾驶等新兴交通技术也不断发展,提供了更便捷、高效的出行选择,相比之下,电车的优势不再明显。
技术与市场因素
- 电池技术瓶颈:虽然电池技术在不断进步,但仍存在充电时间长、续航里程有限等问题,影响了用户体验,使一些消费者对电车持谨慎态度。
- 市场竞争压力:中国电动汽车产业迅猛发展,在技术、成本、市场份额等方面形成了强大竞争力,欧美车企在全球市场面临巨大竞争压力,部分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对电动化转型产生了动摇。
- 燃油车品牌优势:欧美车企的燃油车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和品牌优势,正处于变现期。放弃燃油车意味着放弃已有的成熟盈利路径和市场地位,而转型电车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政策与战略因素
- 政府支持力度减弱: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初期,需要政府补贴等支持来推动充电设施建设等工作,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欧美国家政府难以将更多公共资源投入到电动汽车领域。
- 战略调整与迷茫:欧美车企在电动化转型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对未来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演变感到担忧,陷入了“战略迷茫期”,不确定是否要继续坚持激进的电动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