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不是没人做电车维修,而是从事电车维修的人员和店铺相对较少,或者说电车维修行业的发展速度滞后于电车的普及速度,主要原因有维修技术门槛高、市场需求不稳定、投资成本大等,以下是具体分析:
- 维修技术门槛高
- 专业知识要求高:新能源电车涉及电池、电机、电控等复杂的系统,还包含大量的电子元件和软件程序,需要维修人员具备电子、电力、自动化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不仅要了解机械结构,还得掌握电子电路、编程等技能。
- 安全风险大:电车的高压系统通常在300-400V左右,操作不当容易引发触电事故,对维修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和技能要求极高。
- 诊断难度大:电车的故障可能由软件、硬件或两者结合引起,且故障表现形式多样,难以直接判断故障点,需要借助专业的诊断设备和丰富的经验来进行排查。
- 市场需求不稳定
- 车辆故障率低:相比传统燃油车,电车没有发动机、变速箱等复杂的机械部件,减少了很多因机械磨损导致的故障点,正常使用情况下,电车的整体故障率相对较低。
- 质保期长:大部分电车厂家提供较长的质保期,一般为8年甚至更长,在质保期内,车辆的维修保养基本由厂家负责,车主无需自费找外部维修店,导致外部维修店的业务量受限。
- 市场饱和度低:虽然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长迅速,但在整个汽车市场中,其占比仍然相对较低,特别是在一些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电车的保有量还比较少,不足以支撑大量的电车维修店生存。
- 投资成本大
- 设备投入高:要开展电车维修业务,需要购置专业的维修设备,如示波器、诊断仪、高压绝缘工具等,这些设备价格昂贵,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增加了开店的成本。
- 培训成本高:为了使维修人员掌握专业的电车维修技术,需要参加各种培训课程,培训费用较高,且培训时间长,这也增加了投资成本。
- 整车厂商垄断
- 核心部件垄断:整车厂商掌握着电车的核心部件和技术,对零部件的供应进行严格控制,独立维修店很难获得原厂的正宗配件,即使能拿到,价格也很高,影响了维修的质量和成本。
- 专业设备垄断:一些专业的维修设备只有厂商或其授权的维修店才有,独立维修店难以获取,限制了其维修能力和业务范围。
- 盈利空间有限
- 维修价格透明:由于市场竞争和信息透明度的提高,电车维修的价格相对较为透明,维修店的利润空间受到一定压缩,而且部分车主会选择自己购买配件进行更换,进一步减少了维修店的收入来源。
- 运营成本高:除了设备和培训成本外,维修店还需要承担房租、水电费、人员工资等运营成本,在业务量不足的情况下,这些成本会对盈利产生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