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电车并非完全不降价,只是在某些阶段价格相对稳定,甚至部分品牌有涨价情况,而在另外一些阶段又有明显的降价趋势,具体情况及原因分析如下:
价格相对稳定或上涨阶段
- 成本因素
- 原材料价格波动:电池是电车成本的关键部分,其原材料如锂、钴等价格的波动对电车成本影响很大。若原材料价格上升或维持高位,电车生产成本就会增加,限制了车企的降价空间。
- 研发投入持续:电车行业技术更新快,企业为在电池技术、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取得优势,需不断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发。这些研发成本会分摊到产品价格中,使价格难以下降。
- 品牌与市场定位因素
- 维护品牌形象:部分车企将自身定位于高端、高品质,为维持品牌调性和市场定位,不会轻易降价。如蔚来部分高端车型,注重提供高端服务和体验,降价可能会损害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和价值认知。
- 避免市场混乱:如果行业内主要品牌随意降价,可能引发无序价格竞争,破坏市场生态。车企为保持市场稳定,会尽量维持价格体系,通过提升产品附加值等非价格手段竞争。
- 政策因素:过去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力度较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消费者的购车成本。但近年来补贴政策逐步退坡,补贴减少或取消后,车企需要通过维持价格来保证利润。
价格下降阶段
- 市场竞争因素
- 行业竞争激烈: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新进入者不断增加,市场份额争夺白热化。为吸引消费者、扩大市场占有率,车企会采取降价策略,如2024年比亚迪海豚荣耀版降价破10万,引发其他厂商跟进。
- 产能过剩压力:部分车企产能扩张较快,出现产能过剩情况。为消化库存、减少资金占用,会选择降价促销。
- 成本降低因素
- 电池成本下降:随着电池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生产,电池成本呈下降趋势。比如碳酸锂价格从2022年的高位下跌,使得动力电池成本降低,为电车降价提供了空间。
- 产业链成熟: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不断完善,规模化效应显现,零部件采购成本、生产制造成本等整体下降,让车企有了更多的降价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