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骗保行为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 经济利益驱使:
- 车辆价值与投保金额差异大:一些人购买二手车时价格较低,但投保金额却定得很高。当车辆发生全损或较大损失时,他们可获得的赔偿金额远高于购车成本,存在较大的获利空间。比如有人以低价购入一辆老旧的电车,却按照较高的新车价值标准投保,之后故意制造事故来骗取保险金。
- 维修成本与保险赔偿的差价:电车的维修成本较高,特别是一些核心部件的维修或更换费用昂贵。部分人可能会故意制造一些轻微的事故,然后夸大损失程度,向保险公司索要高额赔偿,从中赚取差价。例如,车辆只是轻微的剐蹭,但投保人联合维修厂将损失夸大,声称有多个部件损坏需要更换,以此骗取更多的保险金。
- 法律意识淡薄:
- 对骗保行为的违法性认识不足:部分人不了解保险诈骗是一种犯罪行为,认为只是一种获取利益的手段,存在侥幸心理,觉得即使被发现也不会受到严重的惩罚,从而敢于实施骗保行为。
- 社会道德观念缺失:一些人缺乏基本的道德底线,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完全不顾及骗保行为对保险行业和其他投保人的不良影响。
- 保险行业管理漏洞:
- 理赔程序不科学:部分保险公司的理赔流程存在一定的漏洞,比如对于一些小额案件,不派专员去现场查勘,而是仅凭索赔人提交的发票等材料进行赔付。这就给了一些人伪造理赔材料、夸大损失的机会。
- 信息核实不严格:在投保和理赔过程中,保险公司对车辆信息、事故信息等的核实不够严格,无法准确判断事故的真实性和损失程度,让骗保者有了可乘之机。
- 行业环境因素:
- 新能源车市场变化快:新能源汽车技术不断发展,车型更新换代频繁,车辆价值波动较大,这使得保险定价和定损存在一定的难度,也为骗保行为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 网约车相关问题:部分网约车车主为节省保险费用,以家用车性质投保,但实际用于营运,导致车辆使用性质与投保不符。一旦发生事故,容易引发骗保纠纷,或者一些人利用这种情况故意制造事故骗取保险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