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有虚表主要是由测试标准与实际驾驶差异、电池特性、车辆负载以及电控系统精度等因素导致的,以下是具体介绍:
- 测试标准与实际驾驶的差异
- 工况差异:目前电车标称续航的测试通常采用CLTC、WLTC等工况法,这些测试是在实验室环境下,按照特定的车速变化规律进行的,与实际驾驶中的路况有很大差别。如CLTC工况速度更慢、启停更频繁,没有120km以上的超高速驾驶阶段,而实际驾驶中,车辆可能会频繁经历高速行驶、急加速、急刹车等情况,这些都会使电耗增加,导致实际续航低于标称续航。
- 环境因素:在测试标称续航时,环境温度一般控制在最适合电池工作的23°C上下,且对空调等辅助电器的使用有严格限制。但在实际使用中,环境温度可能过高或过低,比如在冬天,电池的活性会降低,续航里程会大幅打折,同时,实际驾驶中往往需要频繁使用空调、车灯等设备,这也会增加耗电量,使实际续航与标称续航产生差距。
- 加载质量:测试时车辆的加载质量通常是固定的,一般包括驾驶员在内为100kg左右,即使按照国六标准的CLTC工况,也只是在100kg的基础上加上最大负载的15%,而实际使用中,车辆可能会满载乘客和大量行李,负载的增加会使车辆的滑行阻力增大,电耗上升,续航里程减少。
- 电池自身特性问题
- 电池老化:随着使用时间和充放电次数的增加,电池内部的活性物质会逐渐减少,电池的容量也会逐渐衰减,这会导致电池能够储存的电量减少,实际续航里程下降。例如,一些使用多年的电车,电池容量可能会下降到原来的80%甚至更低。
- 电池一致性:电池组是由多个单体电池组成的,由于生产工艺等原因,单体电池之间的性能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电池组在充放电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每个单体电池的性能,从而影响整体的续航表现,出现虚表现象。
- 自放电:电车即使在不使用的情况下,电池也会存在自放电现象,长时间停放后,电池电量会有所下降,这也会使显示的电量与实际可使用的电量不符。
- 车辆负载及行驶状态
- 驾驶习惯:急加速、急刹车、长时间高速行驶等激烈的驾驶习惯会使电机的耗电量增加,频繁的加减速会导致能量回收系统无法有效工作,从而使实际续航里程降低,与标称续航产生差距。
- 行驶路况:在爬坡、山路等路况行驶时,车辆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来克服重力和阻力,电耗会明显增加;而在平坦的城市道路或高速公路上行驶时,电耗相对较低,不同的路况会导致实际续航里程有很大的差异。
- 电控系统及仪表精度问题
- 电量检测精度:电控系统对电池电量的检测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尤其是在电池使用一段时间后,电池的内阻、电压等参数会发生变化,这会影响电控系统对电量的准确判断,导致显示的电量与实际电量不符。
- 仪表显示特性:电车的电量显示仪表本身可能存在精度不高、显示滞后等问题,例如一些仪表可能只能显示大致的电量范围,或者在电量变化时不能及时准确地更新显示,给用户造成电量虚标的感觉。
汽车电动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