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并非完全抵制电车,而是对电车的发展持有较为谨慎和复杂的态度,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技术路线与战略布局方面
- 混动技术优势与惯性:丰田在混合动力技术领域投入巨大且取得了显著成功,如普锐斯等混动车型在全球市场拥有大量用户。混动技术既减少了尾气排放,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纯电车型的续航和充电问题,所以丰田更倾向于继续深挖混动技术潜力,提升混动车型性能和效率。
- 氢能源战略押注:丰田长期押宝氢燃料电池技术,认为氢能源在可持续交通方面具有长期潜力,将大量资源投入到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和推广中,如Mirai车型。这使得其在纯电领域的投入和发展相对滞后。
- 电池技术制约:虽然丰田也在研发电池技术,但相比一些专注电车的车企,在锂电池技术上不占优势,关键技术掌握在中美企业手中。而丰田期待的固态电池量产计划又多次推迟,使其在纯电领域的竞争力受限。
市场与消费者因素方面
- 充电设施不足:全球范围内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在许多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以及一些发达国家的非主要城市和农村地区,充电桩数量少,公共充电基础设施的可靠性和标准化也存在问题,这给纯电动汽车的使用带来不便,限制了消费者对电车的选择。
- 消费者需求与偏好差异:不同地区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和偏好不同,在欧美等主要市场燃油车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丰田的油电混动车型也卖得不错。消费者对于车辆的购买决策不仅仅基于环保因素,还包括车辆性能、驾驶体验、购车成本、使用成本等多方面,电车在这些方面并非都具有优势。
- 电车成本与价格问题:电动汽车的制造成本较高,导致其价格普遍高于燃油车,尽管有补贴等政策,但对于消费者来说,购买电车的经济压力仍然较大。此外,丰田认为按照“1:6:90规则”,即对于一辆电动汽车中使用的相同数量的关键矿物,丰田可以生产6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或90辆非插电式混动车,从减排角度看,推广混合动力车可能更具性价比。
就业与产业生态方面
- 就业岗位影响:日本汽车产业中,有数百万人的生计与传统燃油发动机的生产、销售、维修等环节息息相关。全面转向纯电动可能导致大规模失业,这对于丰田以及日本汽车产业来说是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 产业供应链挑战:汽车产业供应链庞大,丰田的传统燃油车和混动车型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供应链体系。转向纯电需要对供应链进行大规模调整和改造,涉及电池原材料采购、电池生产、零部件配套等多个环节,面临着供应链重构的巨大挑战和风险。
对环境与能源的认知方面
- 全生命周期环保考量:丰田认为电动汽车在使用阶段虽可减少尾气排放,但在生产过程中,如电池制造需要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会增加环境负担;在充电过程中也需要消耗大量电力资源,在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欠发达地区,发电可能仍依赖化石燃料,这会导致整体碳排放并未显著减少。
- 全球能源结构问题:从全球范围看,还有很多地区电力供应不足,有10亿人没有电,丰田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大力推广昂贵的电动汽车,限制了这些地区人们的出行选择,不是解决全球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最佳方式,应该采取更综合的能源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