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有轨电车并非完全不建了,而是部分规划建设有所调整或暂缓,主要有以下原因:
- 规划调整
- 上位规划变化:青岛市国土空间规划、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都在编制中,2017年版有轨电车线网规划已不能适应相关上位规划的变化。城阳区因区划调整和流亭机场搬迁等因素,需要对有轨电车线网进行修编,以使其更符合城市发展的新需求,在此期间相关建设会暂停或延缓。
- 线路重复:有轨电车规划线路可能与其他轨道交通线路功能存在重复。如城阳区拟报轨道交通三期建设计划的9号线一期、15号线一期均为东西向线路,有轨电车y1、y3构成的第3条东西向有轨走廊与之重复,所以需要对相关线路重新研究或暂缓建设。
- 运营及成本问题
- 客流量低:从全国范围来看,有轨电车普遍面临客流量低的问题。如果青岛的有轨电车规划区域难以保证足够的客流量,就会导致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不佳,难以实现自负盈亏,需要大量财政补贴来维持,这会给地方财政带来较大压力。
- 成本较高:包括建设成本和运营维护成本。建设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征地拆迁、轨道铺设、车辆购置等高额费用。在运营阶段,车辆保养、设施维护、人员工资等支出也不容小觑,若客流量无法支撑,高成本就会成为项目推进的阻碍。
- 交通资源与安全问题
- 资源占用:有轨电车通常采用混合路权,会与路面社会机动交通、非机动交通等相互影响,对已有的道路机动车通行能力产生较大影响,在交通流量较大的区域可能会加剧交通拥堵。
- 安全隐患:有轨电车与其他交通方式混行,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如车辆与行人、非机动车之间的碰撞风险等,且其速度相对较慢,运行效率低,也会影响整体交通效率。
- 审批政策及指标约束
- 国家政策:国家对轨道交通建设的审批政策可能会发生变化,对项目的各项指标要求更加严格。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对新建地铁项目在客流效益、通勤客流规模、大型客流点等方面都有明确指标要求,有轨电车项目可能也会受到类似政策的影响和约束,如果不能满足相关指标,就难以获批建设。
- 地方政策:地方政府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政策和资金投向也会有所调整,可能会优先保障地铁、高铁等大运量、高速度的交通项目,导致有轨电车项目的建设优先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