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北是否可以购买电车,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考虑,具体如下:
有利因素
- 政策支持:
- 国家层面:在“双碳”目标推动下,新疆被定位为国家“三基地一通道”,《2024年能源监管工作要点》提出推动“绿电+交通”协同发展,降低充电成本,为电车使用提供了更有利的能源环境。
- 地方层面:西北多地有充电网络建设规划,如新疆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建成覆盖主要城市的快充网络,并试点光储充一体化电站。一些城市还对购车用户提供补贴,降低了购车成本。
- 技术进步:
- 低温电池技术:科研机构研发出超低温电解液与正负极材料,如哈工大团队的双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可在-60℃环境下稳定工作。部分车企引入智能热管理技术,提升低温续航表现,部分车型在-25℃环境下实测续航达成率超70%。
- 其他技术:甲醇燃料冰点低至-97℃,已应用于2025哈尔滨亚冬会保障车辆;增程式车型通过油电协同缓解续航焦虑;预计2025年半固态电池将加速上车,耐低温性能与能量密度显著优于传统锂电池。
- 使用成本:在日常通勤场景下,如果有条件使用家充,电车的电费成本要比油车低很多。如在西北一些地区,如果只是在市区内短途行驶,电车基本可以满足需求,且充电成本相对加油成本优势明显。
不利因素
- 低温影响续航:西北地区冬季严寒,锂电池在低温下活性降低,续航会大幅缩水。即使有技术提升,但相比其他季节和地区,续航打折情况仍较严重,如在新疆部分地区气温低至-30℃时,一些电车的续航可能会减少30%-50%。
- 充电设施不足:虽然西北各地在加快充电网络建设,但目前充电桩密度仍然较低。在一些偏远地区或乡村,充电桩的覆盖更是有限,对于没有固定车位和家充条件的用户,充电会比较麻烦,存在充电难的问题。
- 电池寿命问题:长期在严寒环境下使用,电池的老化速度可能会加快,影响电池的使用寿命和车辆的保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