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打价格战主要有以下原因:
市场竞争因素
- 抢占燃油车市场份额:新能源汽车市场虽发展迅速,但燃油车仍占据较大市场份额。通过降价,电车可降低消费者的购车成本,吸引原本倾向于燃油车的消费者,加速对燃油车的替代进程,如2024年比亚迪等车企喊出“电比油低”的口号,将插混车型打入7万元区间,冲击A级家轿市场。
- 提升市场占有率:电车市场内部竞争也十分激烈,各品牌为了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会选择通过价格战来吸引消费者,增加产品的销量和市场覆盖面。
- 应对产能过剩:近年来电车产能不断提升,但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导致产能利用率不高,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为了消化过剩的产能,车企只能通过降价来促进销售,减少库存压力。
成本变化因素
- 原材料价格下跌:电池是电车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碳酸锂等电池原材料价格从2022年末开始一路下跌。以碳酸锂为例,截至2024年3月5日,已跌至10.76万元/吨,为电车降价创造了空间,使车企有更多的让利余地。
- 技术进步降本:生产技术的进步使电车生产效率提高、成本降低。如特斯拉的“一体式压铸”技术,使车身系统成本降低了40%,让车企在保证一定利润的前提下有了更大的降价空间,也迫使其他品牌跟进,从而引发价格战。
- 规模效应显现:随着电车市场规模的扩大,车企的生产规模也不断增加,规模化优势使得企业在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成本逐渐降低,为价格调整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消费者需求因素
- 消费者价格敏感度高:在购车决策中,价格是大多数消费者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电车市场,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相对较高,更愿意选择价格实惠的产品。车企为了迎合消费者的这一心理,会通过降价来吸引他们购买。
- 刺激潜在需求:降低价格可以挖掘更多潜在消费者,将一些原本因价格因素而犹豫的消费者转化为实际购买者,扩大市场的总体需求规模,使企业能够在更大的市场蛋糕中分得更多份额。
行业发展因素
- 加速行业洗牌:价格战可以淘汰一些实力较弱、成本控制能力差的企业,加速行业的优胜劣汰,使市场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有助于行业的整合和健康发展,头部企业也可借机进一步扩大市场影响力。
- 适应政策变化:过去新能源汽车发展依赖补贴政策,补贴退坡后,新能源车销量增速放缓,如2023年新能源汽车同比销量增长37.9%,远低于2021、2022年。车企需要通过降价来维持市场竞争力,稳定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