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并非完全做不好电车,但在当前全球电车市场的表现相对不够突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市场与消费观念因素
- 混动优势的路径依赖:日本车企在混合动力(HEV)领域起步早、技术成熟,如丰田的THS、本田的i-MMD、日产的e-Power等,这些混动车型不插电,能有效降低油耗,没有续航和补能焦虑,后期维护成本低,在日本及全球市场都有大量消费者认可,使得车企和消费者对混动技术形成路径依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纯电车的发展。
- 本土市场需求特点:日本本土市场更倾向于小型、节能的车辆,传统燃油小型车和混动小型车已经能很好地满足这部分需求。而且日本消费者对车辆的可靠性、耐久性等传统指标较为看重,对电车的新特性接受度相对较慢。
- 政策支持力度差异:与中国等市场相比,日本政府对纯电车的补贴和扶持政策相对较弱,没有形成强大的政策驱动力来刺激市场需求和车企投入。
基础设施因素
- 充电桩普及困难:日本国土面积小,人口密集,停车位紧张,大量立体停车位难以改造安装充电桩,公共充电桩的建设也面临空间受限等问题,导致充电桩普及程度低,消费者使用纯电车存在不便。
- 电价较高:日本的电价相对较贵,且存在电价梯度,电车耗电量大,使用成本相对较高,削弱了纯电车相对于燃油车和混动车的经济优势。
产业与技术因素
- 产业链转型挑战:日本汽车产业过去几十年围绕燃油车和混动车型建立了完善的产业链,供应商多专注于内燃机等传统零部件生产,转向纯电车需要重新调整供应链,涉及电机、电控、电池等领域的技术和产能布局,转型难度大、成本高。
- 技术发展方向差异:日本车企在电池技术、自动驾驶等纯电车关键技术领域的投入和发展重点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偏差。例如在电池方面,全固态电池虽有技术储备,但量产和商业化应用进度较慢,在主流的液态电池技术上,与中韩企业相比优势不明显。
- 软件与智能化短板:当前电车的竞争不仅在硬件,还在软件和智能化方面。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日系车的发展相对滞后,软件更新速度慢,智能化体验不如中国和欧美一些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