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不推荐购买电车主要有技术发展、市场、使用成本等方面的原因,具体如下:
技术发展迅速
- 旗舰技术下放:近年来电车技术发展迅猛,如比亚迪天眼智驾、特斯拉FSD、领克数字底盘等先进技术不断涌现。如今一些高端车型的技术,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普及到中低端车型上。例如,现在10万的宝骏悦也已经用上城区NOA与自动泊车,而一些20多万的车型却还没有这些配置。如果现在购买电车,可能很快就会面临车辆技术过时的情况。
- 价格下降趋势明显:电车市场竞争激烈,价格呈下降趋势。精品化车型价格逐渐下探到廉价车的价格区间,市场将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局面。例如,比亚迪10多万的车,新推出的ocean—m在配置和性能上远超元up。此外,特斯拉入门车明年可能推出并配备FSD,价格杀入10万级;蔚来的新品牌乐道、小鹏新品牌mona,产品力类似ModelY,价格也将进入10多万区间。所以现在购买电车,可能过两年就会发现车辆大幅贬值。
- 固态电池逐渐普及:固态电池一旦量产,将极大地解决电车续航焦虑的问题。中科院院士欧阳明高表示,规模产业化时间近期是3-5年,中期是5-10年,也就是说未来几年固态电池有望实现量产,届时电车的性能和价格都可能会有更大的优势。作为过渡性产品的半固态电池也已问世,如智己L6顶配和蔚来150度的半固态电池,随着半固态电池的推出,锂电池价格可能下降。因此,现在购买电车可能不是最佳时机。
市场不确定性高
- 品牌生存风险:电车市场竞争激烈,许多新势力车企面临生存挑战。例如2018年全国有48家新势力车企,如今数量减半,且不少车企在生死边缘徘徊,像威马汽车就已倒闭。如果购买了这些品牌的电车,可能会面临售后服务、配件供应等问题。
- 车型趋势变化快:电车车型趋势变化难以预测,前几年插电混动受欢迎,随后纯电动车风靡,现在增程式电动车又成为新热点,而理想汽车这个“中兴祖师”又宣布要大力发展纯电车。消费者很难把握市场趋势,如果盲目跟风购买,可能会错过更适合自己的车型。
使用成本与保值问题
- 维修成本高:中保研发布的《汽车零整比体系》显示,纯电车一般换电池费用在车价的30%-50%,如一台20万的车,换电池可能要10万块。虽然新车一般都买车损险,但电车在使用几年后,车损险费用可能较高,相比油车,电车后续的保险成本可能更高。
- 二手保值率低:电车技术更新换代快,早期车型性能易落后,且电池寿命和续航里程会影响车辆价值,导致二手保值率低。比如2021年花30万买的电动车,如今可能只值13万。相比之下,同级别的燃油车保值率通常更高。
基础设施不完善
- 充电桩数量不足:尽管充电桩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整体上仍然不足,且分布不均。在一些偏远地区或高速公路上,充电桩的覆盖范围有限,这给长途出行带来不便。即使在城市中,充电桩也可能无法满足需求,特别是在高峰期,可能需要排队等待充电。
- 充电速度慢:与燃油车加油相比,电车的充电时间普遍较长。即使是快充,也需要数十分钟甚至数小时才能充满电,这对于时间紧张的用户来说是一个较大的困扰。此外,快充对电池的损耗也较大,长期使用快充可能会影响电池的寿命和性能。
其他使用体验问题
- 续航里程有限:尽管电车的续航里程在不断提高,但与燃油车相比仍然存在差距。特别是在冬季或长途行驶时,电车的续航里程可能会大幅下降,这给用户带来“里程焦虑”。例如,在低温环境下,一些电车的续航里程可能会打5折甚至更多。
- 晕车问题:部分电车的强动能回收功能可能会让坐车的人感到不适,容易晕车。即使现在一些车型可以开启低动能回收模式,但与油车的滑行感仍有区别,一些人可能仍然不适应。此外,电车起步时噪音较小,坐车的人感受到加速但听不到发动机声音,也可能会导致晕车。
如果消费者对续航里程和充电设施没有太高要求,愿意承担一定风险和成本,并且主要在城市内短途行驶,那么购买电车也可以是一个选择。但如果对这些问题比较在意,那么在购买电车前需要谨慎考虑,或者等待技术进一步成熟和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后再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