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后座坐垫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空间布局限制
- 电池包影响:电车底部通常需要布置较大体积和厚度的电池包以提供续航能力,这会向上侵占车内空间。为了保证车内乘客的头部空间,同时避免车辆整体高度过高影响风阻和稳定性等,往往会降低座椅高度,进而导致坐垫长度受限,出现类似“小板凳”的现象,比如特斯拉Model3就受此影响。
- 轴距与车长比例:部分电车为了追求外观造型或特定的设计理念,在有限轴距下尽量拉长车身,导致后悬过长,留给后排座椅的空间相对变小,坐垫长度难以设计得很长,像小鹏P5就是在有限轴距上拉长车身,致使后排坐垫短。
成本控制因素
- 材料成本:坐垫长度增加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材料,包括座椅骨架、海绵、皮革或织物等包覆材料等,会直接增加生产成本。为了控制整车成本,在不明显影响基本乘坐功能的前提下,一些车企会选择适当缩短后座坐垫长度。
- 生产工艺成本:较长的坐垫可能需要更复杂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来保证其成型和质量稳定性,增加了生产难度和成本。为了简化生产流程、降低工艺成本,车企可能会将后座坐垫设计得短一些。
设计与人体工程学考虑
- 坐姿与腿部活动:从人体工程学角度,如果坐垫过长,可能会影响乘客小腿的活动空间,甚至导致坐垫前缘与乘员小腿发生干涉,反而影响乘坐舒适性。适当缩短坐垫长度,配合合适的坐垫角度和靠背角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乘客腿部有较为舒适的伸展空间和活动范围。
- 适配多数用户体型:设计时通常以满足大多数用户的基本乘坐需求为目标,认为一般身高和体型的乘客在短一些的坐垫上也能有相对舒适的坐姿,所以没有将坐垫设计得很长。
车辆定位与用途
- 运动型车辆:一些主打运动性能的电车,设计重点更多放在操控性、动力性能和前排驾驶体验上,对后排的舒适性和坐垫长度等方面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后排可能只是作为偶尔载人的辅助功能,因此后座坐垫不会设计得很长。
- 城市通勤车辆:部分小型或紧凑级电车主要用于城市短途通勤,乘客在车内的乘坐时间相对较短,对坐垫长度带来的舒适性感受不那么敏感,车企为了优化其他方面的性能或指标,会选择将后座坐垫设计得短一些以平衡整体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