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想问的是为什么电车后面容易出现凹坑等损伤,或者有些电车后轮处有设计上的小孔等情况,以下是具体分析:
外观损伤出现凹坑的原因
- 设计因素:为了追求更低的风阻以提升续航里程,很多电车的后保险杠基本与尾门齐平,不像传统燃油车后保险杠会往外突出一截。这样的设计使得车辆在倒车时或者发生轻微碰撞时,尾门缺少保险杠的缓冲保护,直接与障碍物接触,更容易出现凹坑、划痕等损伤。
- 操作因素:电车的动力响应普遍较为迅速,电机输出直接,车主稍不注意就可能导致车辆猛然前窜或者后退。在停车入位或者倒车时,如果对油门控制不熟练,就很容易撞到后方的障碍物,从而使车尾出现凹坑。
- 充电因素:现在很多停车场的充电桩是在原有基础上改建的,阻车器位置还是按照燃油车标准设置。电车在倒车入充电桩停车位时,可能后轮还没碰到阻车器,车尾就先撞上充电桩了,导致车尾出现凹坑等损伤。
- 视野及辅助系统因素:新能源车为了提高续航,很多采用溜背设计,后窗视野比传统轿车小不少,加上C柱比较粗,盲区较大。而且部分细长的障碍物,如电线杆等,雷达探测不出来,360度影像上也不太明显,车主完全依赖倒车影像等辅助系统,容易放松警惕,导致车尾擦碰到障碍物。
车轮等部位有小孔的原因
以电动自行车为例,后轮电机上的小孔一般是“呼吸孔”。由于电机需要做成密封的以防水,当骑行时电机会发热,内部空气就会膨胀,达到一定压力时可能会有炸开的风险,所以需要一个排气的小孔,让膨胀的空气及时排出。当电动车不骑了,电机温度慢慢降低,其内的气压减小,外部的空气又通过小孔补充进去,就像呼吸一样,起到平衡电机内外气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