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轨电车的外观因车型、年代、设计理念和使用地区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以下是对有轨电车外观的详细介绍:
- 车身造型
- 车头:现代有轨电车车头通常为流线型设计,如三亚有轨电车示范线的车辆,车头呈流线型,线条流畅,这种设计可以减少空气阻力,降低能耗,同时也使车辆外观更加美观、动感。一些老式有轨电车的车头则较为方正,如大连201路的老式有轨电车,保留了上世纪的复古风格,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交通工具现代有轨电车车头
- 车身:一般为长方体形状,车身线条简洁流畅。车身通常由多个车厢组成,车厢之间采用铰接结构连接,使车辆能够更好地适应弯道和起伏路面。如苏州高新有轨电车1号线列车,采用了5模块32米长的编组形式,包含2个客室模块、3个转向架模块、2个司机室模块,客室模块同转向架模块间采用铰接连接。交通工具现代有轨电车车身
- 车尾:车尾部分的设计相对简洁,通常与车头相呼应,保持整体的协调性。一些有轨电车的车尾会设置尾灯和警示标志,以提高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
- 尺寸大小
- 长度:有轨电车的长度一般在20-60米之间,单节车厢的长度通常为10-20米左右,多节车厢编组的有轨电车长度则会更长。如青岛现代有轨电车,采用3节车厢编组,车长为35.3米。
- 宽度:车身宽度一般在2.5-3.0米之间,以适应城市道路的宽度和交通流量,方便车辆在城市街道中行驶。
- 高度:高度通常在3.0-4.0米左右,包括车顶设备和受电弓等部件的高度。
- 车轮与轨道
- 车轮:有轨电车的车轮主要有钢轮和胶轮两种类型。钢轮钢轨式有轨电车的车轮为钢制,与钢轨接触,具有较高的耐磨性和承载能力;胶轮导轨式有轨电车的车轮为橡胶轮胎,走行于普通路面上,只起承重作用,导向轮通过构架与车体相连,与道路上铺设的导向轨配合,为车辆起导向作用。
- 轨道:钢轮钢轨式轨道与铁路轨道相似,一般采用槽型轨,部分地段轨道还需要考虑减振降噪等措施;胶轮导轨式轨道由行车道和导轨组成,导轨一般焊接为无缝结构,铺设于路面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中。
- 供电装置
- 接触网:接触网供电是有轨电车最常用的供电方式之一,通过在轨道上方悬挂的输电网为车辆供电。沿线每隔一定距离布置接触网立柱,接触网线悬挂在立柱上,车辆通过车顶的受电弓从接触网线受电驱动车辆运行。
- 第三轨供电:采用在地面上铺设的供电轨取代架空接触网,车辆底部安装有受电靴,在车辆运行过程中感应装置感应到有车辆通过时,相应的导电段接通电源而带电,车辆通过受电靴从接触轨上取电。
- 颜色涂装
- 现代有轨电车:通常采用明亮、鲜艳的颜色,如三亚有轨电车示范线的车身颜色为海蓝色,苏州高新有轨电车2号线采用“自由行驶”方案,灵感来源于苏州丰富的水资源,车头圆润饱满,如一滴水珠。交通工具三亚有轨电车
- 老式有轨电车:颜色则相对较为深沉、古朴,如52式有轨电车,车身颜色上部为米黄色,下部为深红色,给人一种复古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