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中电车的购买人数并不少,且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但可能在某些特定地区或特定时间段内会给人一种买电车的人少的错觉,以下是可能造成这种错觉的原因:
消费者层面
- 价格因素:电动汽车往往定价较高,尽管有补贴,但与同级别燃油车相比,补贴后的价格仍然可能高出不少。例如吉利帝豪,燃油车起售价6.98万元,而电动汽车帝豪EV补贴后最低终端价12.58万元。
- 续航里程焦虑: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通常不如燃油车,一般标定在250-450公里之间,实际行驶里程多在200-350公里。这对于有长途出行需求的消费者来说,可能会带来不便。
- 充电不便:目前电动汽车的充电基础设施仍然不足,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或老旧小区,公共充电桩的覆盖率较低,私人充电桩的安装也可能受到限制。此外,充电速度也是一个问题,慢充可能需要6-8小时,快充也需30-60分钟才能达到80%的电量。
- 安全担忧:近年来,多起纯电车碰撞燃爆或充电起火的事故,让部分消费者对电车的安全性产生担忧。此外,冬季电车续航锐减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 二手车价值低:由于电池寿命、技术更新等因素,二手电车的价格相对燃油车较低,而且很多二手车商不愿意收电车,这使得消费者在考虑车辆保值率时,可能会对电车望而却步。
市场与行业层面
- 竞争激烈:电车市场竞争激烈,不仅有众多传统车企纷纷推出电动车型,还有许多新势力品牌加入战局。市场份额被众多品牌瓜分,导致单个品牌或车型的销量可能看起来不高。
- 产品迭代快: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电车产品更新换代频繁,消费者可能会担心刚购买的车型很快就会被淘汰,从而持观望态度。
- 车型选择有限:在某些细分市场,电车的车型选择相对较少,消费者可能无法找到完全符合自己需求的车型,例如一些特殊用途或高性能需求的车辆,电车版本的选择可能较为匮乏。
政策与环境层面
- 补贴政策调整:一些国家和地区对电车的补贴政策逐渐退坡或取消,如德国在2023年底取消了电动车购车补贴,导致电动汽车销量大幅下降,消费者购买电车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 管理严格:部分地区对电动车的管理规定较为严格,如需要佩戴头盔、上牌照等,一些消费者可能会嫌麻烦,从而选择其他交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