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并非完全放弃电车,而是部分企业或国家在电车发展上出现了放缓等调整迹象,主要有以下原因:
企业经营与市场层面
- 燃油车盈利优势明显:欧美车企的燃油车凭借多年积累的品牌和技术优势,处于盈利变现期。而电动汽车产业普遍处于投入期,盈利困难。如福特汽车2023年电动汽车业务巨亏47亿美元,撤销了2026年实现8%电动汽车利润率的战略目标。
- 市场需求与预期不符:部分地区消费者对电车的接受程度低于预期,市场销量不佳。如德国大众位于沃尔夫斯堡的工厂停产了小型电动车ID3,原因是当地市场对这款车型不买账。
- 竞争压力大:中国电动汽车产业迅猛发展,在成本、技术和市场份额等方面给欧美车企带来巨大竞争压力,使欧美车企对未来全球汽车势力格局演变感到担忧,陷入战略迷茫。
技术与成本层面
- 技术难题待突破:尽管电动汽车技术有进步,但续航里程、充电时间等问题仍存在。相比传统燃油车加油的便捷,电车充电耗时较长,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和购买意愿。
- 电池成本较高: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关键部件,成本相对较高,导致电动汽车整体售价较高,影响了市场竞争力。同时,电池技术的研发和改进也需要大量资金和时间投入。
- 制造成本高:欧美国家本土生产电动车的成本过高,使得其产品价格在中国市场等竞争中处于劣势。
政策与基础设施层面
- 政府补贴减少: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初期,需要政府补贴和政策支持来推动。但受财政预算等诸多因素影响,欧美国家政府难以将更多公共资源投入到电动汽车领域,补贴政策的调整或减少,影响了企业和消费者的积极性。
-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建议电动汽车和充电站的配置比例是10∶1,但2023年德国电动汽车与充电桩的比例仅为21∶1。充电设施的不足,让消费者对电车的使用便利性产生担忧。
资源与供应链层面
- 关键资源依赖进口:电池等关键零部件的生产资源,部分国家依赖进口,存在供应风险和成本控制难题。例如有观点认为,发达国家在电池供应上依赖中国和日本,使其在电车产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 供应链重建困难:从传统燃油车转型到电车,需要重新建立电动汽车供应链,涉及到原材料采购、零部件生产、物流配送等多个环节,投入巨大,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