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轨电车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历史发展因素
- 技术进步推动:19世纪,随着电力技术的发展,为有轨电车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基础。1879年,德国西门子公司在柏林工业博览会上展示了世界上第一辆有轨电车,标志着有轨电车的诞生。此后,技术不断改进,有轨电车得以在全球推广。
- 取代传统交通工具:在有轨电车出现之前,城市交通主要依靠马车等传统交通工具,速度慢、运力小、卫生条件差。有轨电车以其更高的运行速度和更大的载客量,逐渐取代了马车等,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方式。
交通功能因素
- 中等运量优势:有轨电车的运量一般在0.6万-1.2万人次/小时,介于公交车和地铁之间,能有效满足城市中等规模的客流运输需求,可作为大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的补充,或在组团式城市的客流走廊布设。
- 提高出行效率:有轨电车在专用轨道上行驶,不受其他车辆和行人的干扰,运行速度相对稳定,准点率高,能为乘客节省出行时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 灵活的线路设置:有轨电车可以根据城市的地形、人口分布和交通需求,设置不同的线路和站点,能够深入到城市的各个角落,甚至可以在狭窄的街道或景区等特殊区域运行,填补其他交通方式的空白,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服务。
经济因素
- 造价成本较低:与地铁等大运量轨道交通相比,有轨电车的建设成本相对较低,一般每公里路面有轨电车所需的投资约为地铁的1/3。对于一些人口规模适中、经济实力有限,但又有交通改善需求的城市来说,是一种性价比更高的交通选择。
- 带动经济发展:有轨电车的建设和运营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车辆制造、轨道建设、电力供应、通信信号等。同时,有轨电车沿线的房地产、商业等也会因交通便利性的提升而繁荣,促进城市的经济增长。
环境因素
- 绿色环保:有轨电车以电力为动力,不排放尾气,对环境无污染,有助于减少城市的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等,符合现代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一种环保的交通出行方式。
- 景观融合:现代有轨电车的车辆设计美观时尚,线路可以与城市的景观相融合,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部分有轨电车还可以设置成观光线路,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旅游体验。
社会因素
- 促进社会融合:有轨电车为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群提供了一种共同的出行方式,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有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 提升出行体验:有轨电车运行平稳,车内空间宽敞舒适,车窗较大,乘客可以欣赏到车外的风景,为乘客提供了良好的出行体验,尤其适合短途出行和旅游观光。